有理由認為,未來的世界舞台,將是三大文明唱主角。
哪三大文明?
西方現代、伊斯蘭、中華。
是這樣嗎?
是。
請看世界地圖。
如果用不同的色彩來表示不同的文明和文明圈,比如西方蔚藍,伊斯蘭碧綠,中華明黃,那麼,也可以用黑色表示非洲,咖啡色表示印度,赭黃表示蒙古和南亞佛教國家,灰白表示其他。至於斯拉夫、拉美和現代日本,則都是紫色。
隻不過,斯拉夫偏紅,是紅紫;拉美偏藍,是藍紫;日本偏粉,是粉紫。
文明的版圖,五彩繽紛,絢麗斑斕。
斑斕也不奇怪,因為文明是有色彩或色調的。
最先出現的是黃色,土地的黃。這就是“大陸農耕文明”,比如埃及、蘇美爾、印度的哈拉巴、中國的夏。這些都是農業民族創造的文明,因此要麼在大河兩岸,要麼在衝積平原,要麼在入海口三角洲,比如北非尼羅河流域、東亞黃河流域、南亞印度河流域、西亞兩河流域。那裏有著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水資源,很容易把采集經濟變成農業經濟,也很容易把聚落變成城市。
其次出現的是藍色,大海的藍。這就是“海洋工商文明”,比如地中海岸的猶太,地中海島的克裏特,愛琴海岸的希臘。遼闊的海域,強勁的季風,讓他們揚帆遠航,建立起跨地區、跨民族、跨國界的商品經濟,也建立起藍色的文明。起先,藍色文明是弱小的。但歐洲文藝複興以後,西方世界勃然興起,現代文明席卷全球。藍色交響曲,便成為近現代文明史的主旋律。
第三種是“遊牧商貿文明”,創造者則是阿拉伯半島的貝都因人。貝都因的意思是“草原牧民”,而遊牧民族原本是最難建立文明的。因為文明的前提是定居。所以,最先出現的文明,一定由最需要定居的農業民族來創造,其次才輪到既有行商,又有坐賈,還要有作坊的商業民族。至於遊牧民族,每到春天和秋天,就要卷起帳篷轉場,遷徙到夏牧場或冬窩子。他們也不喜歡定居,而更願意騎在馬上,唱那“藍藍的天上白雲飄”。
因此一般來說,遊牧民族隻能作為“外來戶”進入文明,比如來自敘利亞草原的阿卡德人,來自迦南地區的希克索斯人,來自蒙古草原的蒙古人。事實上“希克索斯”的本義,就是“牧人之王”或“外邦之王”。這就隻能在農業文明的基礎上更上層樓。比如征服了埃及的希克索斯人,就站在金字塔的基石上;而征服了宋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蒙古人,則被漢化和伊斯蘭化。
然而阿拉伯半島上的貝都因人卻是例外,因為這些牧民很早就從事商貿活動。他們的商隊之大,駱駝可多達一兩千隻,還有鏢客護駕。於是,當他們團結在新月旗下,建立起自己的宗教中心(麥加)和政治中心(麥地那)時,一種穩定而持久的新文明就誕生了。
這就是伊斯蘭。
它當然是綠色的,草原的綠。
現在很清楚,人類文明有三種類型:大陸農耕、遊牧商貿、海洋工商。中華、伊斯蘭、西方,則是這三種類型的三個代表。
天下大勢,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