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世界的態勢,何以如此?
未來的走向,又將怎樣呢?
這當然是隻能從長計議慢慢道來的事情。但總體上說,有著色彩或色調的文明,是液態的。液態的文明都會有自己的泉眼或源頭,比如蘇美爾、孟菲斯、雅典、羅馬、耶路撒冷、麥加和麥地那。如果文明的泉水充分地湧流,就會慢慢地也默默地滲透、彌漫、吸取、交彙、融合,把原先散落在各地的文化點、文化麵、文化片、文化圈,都“圈”起來,形成“文明圈”。如果這圈子足夠大,可以超越國界,包容或影響不同種族或民族,讓他們有了共同的氣質,那麼,這種文明就是世界性的,比如當年的羅馬和漢唐,後來的伊斯蘭和西方。
另一種則是區域性或民族性的。印度文明,就是區域性的,不論種族論地區。斯拉夫文明,就是民族性的,不論國家論民族。日本文明,則既是區域性的,又是民族性的,一國一族一文明。因此,不大可能有其他國家和地區被日本化、印度化、斯拉夫化。過去沒有,將來也難。
至於猶太文明和佛教文明,則是另一番景象。當以色列—猶太王國存在,或佛教在印度的孔雀王朝被奉為國教時,這兩種文明也是液態的。然而一旦失去根據地,它們就氣化了。氣體總歸不如液體穩定,所以猶太人一定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國家。但氣體也可以染色,所以亞洲北部的蒙古,亞洲南部的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文化相異卻同為赭黃。
當然,即便是區域性或民族性的文明,也可以有世界性影響,隻要它足夠優秀,足夠先進,足夠強大,有讓其他民族刮目相看的過人之處。想想看吧,東漢魏晉以後的印度,鴉片戰爭以後的日本,十月革命以後的俄羅斯,改革開放以後的韓國,對我們產生了多少影響?這是要認賬的。
液體,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然而不同的文明圈,人口、麵積、影響力和知名度,總歸不一樣。在國際社會和人類曆史中的責任、義務、擔當,也不一樣。在未來世界可能發生的影響和作用,恐怕就更不一樣。這就好比同樣是水,都能養魚,卻有的是海,有的是湖,有的是荷塘,盡管那荷塘中月色頗佳,而且風情萬種。
文明,平等而又有量級。
因此,如果綜合考慮上述因素,那麼,全球文明就可以分為“三個世界”。
哪三個世界?
第一世界是西方現代、伊斯蘭、中華,第二世界綜合排名為斯拉夫、印度、非洲、日本、拉美、猶太,第三世界包括朝鮮、蒙古、東南亞等等。第三世界的作用相當於股市中的散戶,大鱷則是前三甲。
中華的位置,赫然在目。
但,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文明是有意誌的。文明有意誌,就像宇宙有目的。
宇宙的目的就是人。文明的意誌,則是為全人類找到謀求幸福的方式和途徑。正是這一意誌,決定了人類曆史的蜿蜒曲折和波瀾壯闊,當下世界的豐富多彩和生機勃勃,未來全球的天下大勢與何去何從,以及誰將是“帶頭大哥”。
那就一一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