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附錄答讀者(2)(2 / 3)

問:是這樣嗎?

答:是。請參看“易中天中華史”第二卷《國家》。

問:我們民族也一樣嗎?

答:當然。諸位應該熟悉一句歌詞:我們勤勞,我們勇敢,獨立自由是我們的理想。事實上,我們民族早就有對獨立、自由、平等的追求。比如道家,就非常崇尚自由,莊子叫“逍遙遊”。墨家、道家、法家,都講平等。不同的是,墨家講機會麵前人人平等,道家講天道麵前人人平等,法家講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當然法家的平等是有問題的,這個以後再說。儒家雖然不講平等,卻講對等,比如孔子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的“君之視臣如草芥,臣之視君如寇仇”。為什麼講對等?因為人人生而平等,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觀,是骨子裏的東西。但儒家又要講綱常倫理、封建禮教,隻好討價還價,不講平等講對等。

問:那麼,我們民族對獨立、自由、平等的追求實現了嗎?

答:相對、部分和逐步地實現。大體上說,從西周到春秋,是崇尚和主張獨立、自由、平等的。因為西周封建製度是一種“分權製”,從天子到諸侯,都不集權。至少在貴族階級那裏,相對獨立,比較自由,有等級但不森嚴。秦漢以後中央集權,事情就變得糟糕。不過漢唐時期,中央集權和個人自由找到了平衡點,因此中華文明達到了鼎盛。明清兩代由集權而專製,由專製而獨裁,每下愈況,終於爆發辛亥革命。整個過程,充滿糾結,很有看點。

問:為什麼會這樣呢?

答:嗬嗬!讀完三十六卷本“易中天中華史”就清楚了。

關於信仰問題問:你說信仰是“對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堅定不移的相信”,為什麼要這樣嚴格定義呢?

答:因為隻有彼岸的信仰,才真正具有超越性。否則,就隻有此岸的信念。信念當然也很好,甚至非常好。但再好的信念,也都是現實性的。如果不能兌現,久而久之,就會“失信”。一旦失信,就沒人信了。政治和道德的“信仰”,總是麵臨信譽危機,甚至破產,原因就在這裏。

問:宗教信仰就沒有這個麻煩嗎?

答:沒有。宗教隻是給你一張通往天堂的門票。怎麼去,去不去得了,都是你自己的事。到了天堂,那裏是什麼光景,也沒人回來說。所以,宗教不必兌現,也不能兌現。恐怖主義和某些宗教極端分子,就是要把宗教信仰變成政治和道德的,把來世變成現世。結果如何,眾所周知。

問:這麼說,你是反對政治信仰和道德信仰的?

答:反對!除非政治信仰是基於道德信仰,道德信仰又基於彼岸的信仰。但這很難。世界上有沒有,不好說。至少咱們這裏,還沒有。我的主張,是政治講理想,道德講追求,宗教講信仰。宗教信的是神,政治和道德信的是人。神不會犯錯,人就保不齊。事實證明,在人間建設天堂,造成的都是災難。把信念和信條說成信仰,隻能給自己找麻煩。

問:我們需要建立宗教信仰嗎?

答:不需要。有信仰的人,未必不幹壞事;無信仰的人,也未必不做好事。西方人有信仰,照樣發動戰爭;漢民族無信仰,同樣熱愛和平。信仰與道德,並不構成因果關係。沒有信仰,我們照樣過日子,天也塌不下來。三千年都沒有的東西,今天又何必一定要有?

問:照你這麼說,信仰可有可無?

答:是。當然,信仰有信仰的好處。比方說,管理社會,維持秩序,要方便一些。有信仰的人,一般比較聽話,也好商量,因為你可以拿他的信仰來說事。甚至發生了騷亂或動亂,說聲“主讓大家回家去”,沒準就散了。不過,也隻是沒準而已。何況凡事都有兩麵性。信仰也有信仰的麻煩,比如為信仰而戰。曆史上,宗教戰爭可不少,大家都號稱“聖戰”。既然是“聖戰”,打的是“異教徒”,是“魔鬼”,也就可以大開殺戒,無所顧忌。這就是信仰的不好。反倒是我們中國人,因為沒有信仰,也就沒犯這樣的錯誤,犯不著為此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