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附錄答讀者(2)(1 / 3)

答:是。它來自19世紀所謂“白人的責任”。但要說是“替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侵略擴張作辯護”,則未免杯弓蛇影虛張聲勢。我在文章中說得很清楚,所謂普世情懷,其實人同此心。區別僅僅在於:一、是多是少;二、自覺或不自覺;三、是否明確使用普世概念。我們民族的特點,是有普世情懷,無普世主義。情懷是好的,主義是不好的。普世情懷一旦變成普世主義,就難免強加於人。

問:情懷變成主義,是什麼原因呢?

答:與宗教有關。嚴格說來,但凡宗教,都或多或少會有普世傾向。比如佛教,就主張“普度眾生”。一神教的這種傾向,則更強烈。因為造物主既然隻有一個,那麼,所有的人,所有的物,便都是這神創造的。而且,不管這唯一的真神或真主是叫雅赫維、耶和華還是安拉,作為造物主,對自己的創造物都充滿關愛。為了讓自己創造的人活得更好,造物主必定要啟蒙。造物主的啟蒙,就叫“天啟”。由此創立的宗教,就叫“天啟宗教”。直接得到天啟的,是“先知”;被派來拯救世界的,是“耶穌”。耶穌是希伯來語,意為“耶和華的拯救”。但無論先知還是耶穌,甚至包括他們的門徒,都負有神聖的使命──把唯一真神或真主的愛灑向人間,灑向每一個人。普世主義,應運而生。

問:照你這麼說,普世主義並非西方之專屬?

答:當然。隻不過,其他宗教不一定這麼說。何況同為一神教,也還是有區別。猶太教講特選,就講不了普世。

伊斯蘭教既講普慈,又講特慈,普世性就沒有那麼強。基督教認為上帝麵前人人有罪,上帝麵前人人平等。這就連普慈和特慈的等差都沒有了,更不用說特選和淘汰。所以基督徒人數最多,新教十億,天主教十億,東正教一億,共二十一億。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基督教自認為具有普世性(Oecumenical),也並非沒有道理。

問:這就是西方人主張普世主義的原因嗎?

答: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成功了。成功者是有話語權的,也會有使命感。這很可怕。不是說使命感一定不好,要看是什麼使命。如果說是要把別人都改造成自己這樣,就不亞於恐怖主義。一種偉大文明要做的事情,應該是為多元文化的和平共處、平等對話,搭建開放平台。

問:這不就是使命嗎?

答:使命?誰之使?誰之命?我不喜歡這個詞。我也不喜歡信仰。可以信,為什麼要仰?我也不喜歡啟蒙。誰被蒙?誰來啟?誰都不比誰傻,誰也不比誰聰明。要講啟蒙,隻有天啟。這就變成信仰了。結果,使命的前麵還要冠之以“神聖”二字。那麼請問,就你直通上帝,就你牛逼啊?所以,我不要“使命”,我說“位置”。我也不喜歡“普世價值”,我說“共同價值”。

關於共同價值問:世界上有共同價值嗎?

答:有。比如世界各民族都不約而同地發明監獄,限製罪犯的人身自由,就說明自由是人類的共同價值。但在這個問題上,東西方的觀念又有所不同。東方國家一般將剝奪自由視為對罪犯的懲罰,西方法學家則認為是對罪犯自由意誌的尊重。他們認為,自由即選擇,選擇即負責。既然你“自由地”選擇了犯罪,那就同時意味著你“自由地”選擇了坐牢。

為了尊重你的自由意誌,必須把你關進監獄。但不管怎麼說,都意味著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

問:我們民族也承認共同價值嗎?

答:承認。比如“人皆有之”的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就是孟子認為的“共同人性”。由此推演出的仁、義、禮、智,則是孟子主張的“共同價值”。隻不過,孟子沒有使用“共同價值”這個詞。他主張的仁、義、禮、智,也未必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

問: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是什麼?

答:獨立,自由,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