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美學家卡爾?科賽克認為,作品是作品,並且作為一部作品而存在的理由是,它是求解釋並且在多種意義上發揮“作用”①。這給堯斯以重大啟示:文學作品的曆史可以體現為作品的影響;影響既發生在作品的審美層次(作品自身中完成的東西),也發生在作品的消費層次—讀者;作品存在的理由即要求讀者對作品作出解釋,並經由讀者的閱讀、解釋發生作用。這樣文學曆史轉化為文學影響史,就與作品的審美溝通了。這一認識為堯斯的讀者接受模型提供了一個絕妙的切入點—讀者,展現了一個嶄新的向度,即建立以讀者接受為中心的影響史或效果史。
提到效果史,我們會自然地聯想起伽達默爾有關曆史的理解,伽達默爾認為曆史不是純客觀的,它是曆史真實與理解真實的總和,帶著固有局限性的解釋者對曆史真實所作的理解,就是曆史對我們產生的影響和效果。這裏解釋者對於曆史的參與被當成了中心環節,理解不是“重建”而是“調解”,“在這種過程中過去早已在解釋者當前的視域中起作用並構成著解釋者當前的視域,因此,過去絕不僅僅是要解釋者恢複或複寫的對象的組合”,而是效果的曆史。伽達默爾進而認為“任何理解都是一種視域的融合”,“理解的活動總是這些被設定為自身中存在的視域的融合過程……在對傳統的研究中,這種融合不斷地出現。因此,新的視域和舊的視域不斷地在活生生的價值中彙合在一起”。
折騰你是由哲學解釋學的這些概念範疇出發,堯斯建立了它的讀者接受史原則:“文學史理解的真是隻有活生生的讀者才能提供”“僅當作品的連續不僅是通過生產主體而且也是通過消費主體——即通過讀者的相互作用——來產地的時候、文學藝術才獲得一個具有過程特性的曆史。”讀者不僅使曆史的理解成為可能,而且一代一代讀者的閱讀形成了接受和影響的鏈條,清晰地顯示出文學史的進程。這一文學史進程是依靠讀者“期待視野”的改變來展示的。期待視野是讀者本身的期待係統可能會賦予作品的思維定向。它由三部分內容組成:對於文類的先前理解、已經為人熟知的作品的形式和主題以及詩的語言與實用語言的對立。它能確定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描述讀者的審美閱讀經驗,揭示文學的曆史連續。它的作用過程是這樣的:每一部作品都會激起讀者一定的期待視野,但這個視野與作品包含的視野存在著或大或小的距離,這就是讀者與作品的審美距離,它在一定限度內,以近似正比的方式決定著作品審美價值的大小。讀者在閱讀作品時原有的視野不斷與作品的視野發生矛盾鬥爭並進而融合,最終完成過去的期待視野的重建,這種視野的重建揭示出了作品以前的和現在的理解之間的診釋差異,展示了讀者視野的改變和提高。堯斯說:“在曆史上,創作和接受一部作。品都麵臨當時的期望視野。期望視野的重建在另一方麵提供‘了這樣的問題,即提出問題,而對這些問題文本已經提供r一種回答,從而推斷過去的讀者是如何看待和理解這一作品的。這條途徑修正了古典的或者的鮮為人知的標準,並避免了對普遍的時代精神循環不已的追3究。這條途徑指出了對這一作品以往的理解和今天的理解之向闡釋學上的差異,使人們意識到了這部作品的溝通以往和今天兩種立場的接受曆史。”這樣曆史視野與現在視野完成了交融;基於“偉大文學所表現的超時代效果與現代、當代史形成之間的矛盾和統一”的文學史就建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