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簡單,一方麵,中國人自古以來是家天下。中國古代頗有影響的寓言“智子疑鄰,”相信眾所周知,這其中便產生了“自己人效應”。當你信任一個人的時候,就會想:既然是這個人說的,大概不會錯的;當你不信任答的時候,就會想:既然是這個人說的,靠不住。所以,常常是別人信任你,才認為你是對的。因此,在商務活動中,甚至是普通的人際交往中,你必須博得人們的信賴,才更有利於你的成功。
要想取信於人,應做到言行一致、遵守時間、一諾千金、誠實、自信。
4.寬容原則
寬容就是心胸寬廣。法國有句諺語,“了解一切,就會寬容一切”。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能原諒別人的過失,也是一種美德,被作為現代人的一種禮儀素養。
人性中必定有惡的成分,但人又追求善,通曉了這一點,還有什麼不好解釋的呢?
宋代宰相呂端也有句名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所以,不能鑽牛角尖,隻要原則上不出現過錯,許多現實中的小過失都可以一笑了之,沒必要斤斤計較。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要看你的修煉了。
5.自律原則
禮儀宛如一麵鏡子。對照著它,你可以發現自己的品質是真誠、高尚還是醜陋、粗俗。
《禮記·典禮》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是“毋不敬”,但這又是造作不來的。真正領會禮儀、運用禮儀,關鍵還要看你的自律能力。
還是看看下麵的例子:
日本是個經濟大國,也是個高度注重文明的國度。當1997年亞運會在日本廣島結束的時候,6萬人的會場上竟沒有一張廢紙。全世界的報紙都登文驚歎:“可敬可怕的日本民族!”就因為沒有一張廢紙,令全世界驚訝。
再看看中國,人群散去,整個廣場是滿地的廢紙,被風刮起,四處亂飛。這一現象,就說明人們沒有注重自己的禮節,這樣的人不配在國慶節看升旗。這就是中國人與日本人在自律能力方麵的巨大差異。
6.得體和適度原則
得體和適度原則,是指文員在施行社交禮儀過程中必須在熟悉禮儀準則規範的基礎上,注意各種情況下人際關係的距離,把握與特定環境相適應的人們彼此間的感情尺度、行為尺度、談吐尺度,以建立和保持健康、良好、持久的人際關係。
遵循適度原則亦有多方麵的要求:
(1)感情適度
在與人交往時,既要彬彬有禮,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熱情大方,又不能輕浮諂諛。
(2)談吐適度
在與人交談時,既要熱誠友好,又不能虛偽客套,既要坦率真誠,又不能言過其實,還要做到該講的講,不該講的不講。
(3)舉止適度
在與人相處時,既要優雅得體,又不能誇張造作,既要尊重習俗,又不能粗俗無禮。
(4)妝扮適度
在社交場所,衣著打扮要與個人的身份、地位,所處的環境,自身條件,穿戴時節相適應,既要服飾整潔,又不能不倫不類,既要化妝得當又不能表裏不一,言行粗俗。
7.與人為善和誠實謙遜原則
與人為善即與人相處、與人交往要從友善的願望出發,不可心存惡意,不可有非分之想,不猜忌他人,不無端懷疑別人有什麼不良企圖,不能因為地位高於人或名望勝於人或年齡大於人或能力強於人而自視高人一等,盛氣淩人。從善良的願望出發,以誠待人,才稱得上對別人尊重和有禮,自己也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尊重。
文員在交往中還要做到誠實謙遜。誠實指交往時必須做到誠心待人,心口如一,而不能虛情假意,口是心非。謙遜,就是虛心,不自滿。
誰都喜歡和一個彬彬有禮的人相處,而不願意和一個粗魯無禮的人接近,可謂“禮多人不怪”。
社會生活中的禮儀細節並非人人都能全部學到,但隻要我們把禮儀的原則銘記在心間,貫穿於言行,那麼,禮儀這種文化現象就能在商務活動中發揮它應有的功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