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德是北京國立法政大學畢業生,創刊《新民報》後任社長,後來成為了中國報業的巨子。給他做過副刊主編的精英人物就有吳祖光、孫伏園、施白蕪、陳白塵等等。
1948年,中國大地炮聲隆隆。
6月17日,古城開封易手,國民黨空軍日夜轟炸,導致大批市民傷亡。立法委員鄧季惺在立法院領銜提出“停止轟炸城市”的臨時動議,有30多名立委聯署。第二天,南京《新民報》日刊在頭版刊登了這一新聞,並引起了強烈反響,北平的104位教授以及河南省參議員都分別發表宣言,抗議轟炸開封。但是鄧季惺沒有想到“反對轟炸運動”竟然會成為南京《新民報》的“滑鐵盧”。
6月30日,蔣介石親自做出了南京《新民報》永久停刊的決定。7月8日晚上9點多,蔣介石親書的停刊手令送達到了《新民報》社。於是,這張幾乎與國民黨南京政權相始終,以其非凡的努力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風雲的報紙,就這樣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
星移鬥轉。2005年3月,中國經濟學傑出貢獻獎在北京頒獎,其中的獲獎者之一,就是吳念椿和鄧季惺最小的兒子、現在中國最傑出的經濟學家、著名市場經濟學者、中國經濟學界的泰鬥吳敬璉先生。
吳念椿和鄧季惺以及陳銘德都是報人出身,他們和經濟學並不搭界,為什麼吳敬璉卻選擇了這個行業呢?因為這裏又有了一個新的關係紐帶出現。
1971年,吳敬璉因為“拒不交代問題”被關進了勞改隊。
在這裏,他和一個叫顧準的“老勞改犯”住在了一起。正是這個“老勞改犯”讓吳敬璉的思想產生了質的變化。後來他回憶說:“顧準是我的良師益友,他給了我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導致了我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我後來的政治傾向、學術觀點、治學態度以及為人處世,無不浸潤著他的教益。”
“老勞改犯”顧準是中國當代學者,思想家,經濟學家,會計學家,曆史學家,也是在中國第一個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人物。
可以說顧準是一個天才,他15歲時,就以其會計學方麵的成就和造詣,在上海工商界嶄露頭角,被那些大老板們譽為“奇特的少年天才”。他19歲完成的會計學著作《銀行會計》一書,成為國內第一本銀行會計教材,被各大學采用,同時他也成為了大學的兼職教授。正是在顧準的影響下,吳敬璉才堅定地選擇了經濟學這條人生道路。
1975年10月,顧準的肺病加重了,於是他利用最後的機會和吳敬璉作一次長談。12月2日午夜,顧準掙紮著用幾乎聽不見的聲音和手勢示意吳敬璉,說出了一生中的最後一句話:“打開行軍床,休息……”
這時的鄧季惺和陳銘德,也正戴著“右派”的“帽子”,在苦苦掙紮著……
尋芳不覺醉流霞,依樹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
革命聖地的名媛
1937年5月的一天,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門口,有一男一女兩個小孩子吵著要進辦事處。工作人員問他們有什麼事情,他們說要報名到延安參加抗日。工作人員看他們年紀太小又無熟人介紹,當然就拒絕了。後來男孩子因為有別的事情就先走了,可是女孩硬是不走,站在門外哭泣。衛兵越是勸,她就越哭得厲害。正在這時,外出辦事的伍豪先生正好歸來,便走過去詢問。他摸著小姑娘的頭說:“才16歲呀,你還是個娃娃嘛,你回去問一問你父母親同不同意你去。”
誰知他這樣一問,女孩哭得更厲害了:“我沒有爸爸,爸爸被國民黨槍斃了!”伍豪急忙問道:“你爸爸是誰?”
“孫炳文。”女孩答道。
伍豪大吃一驚,他一把抱住她問道:“你是小維世吧?我是你爸爸的好朋友……”於是女孩失聲痛哭。
這個小女孩正是孫維世,那個男孩就是她的哥哥孫泱。從此,孫維世就成了伍豪先生的幹女兒。
而他們的父親孫炳文就是鄧季惺在重慶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的老師惲代英的戰友和至交,而他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介紹人則是伍豪。
孫炳文,字浚明,出身農家。但是天資聰敏的他在後來的生命曆程中卻創造出了民國乃至新中國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婚親關係。
1908年,孫炳文考入了北京京師大學堂。1910年初,他同喻培倫、黃複生、劉雲門、汪精衛等人一起參加了暗殺宣統攝政王載灃的密謀。後來因為他又抨擊學校當局是“葉公好龍”“屍位素餐”,於是被學校開除,他隻好含憤離開了京師大學堂去保定高等學堂插班暫讀。
也許是天憐英才,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京師大學堂改為北京大學,由嚴複任校長。嚴複上任後便恢複了孫炳文的學籍,因此孫炳文又重新回到了北大直至畢業。
1913年,孫炳文與任緯坤在北京結婚。從此,孫家這個農戶家庭終於同任家這個“名門”有了姻緣的紐帶,同時也就和眾多的精英人物有了交往。
任緯坤(又名任銳),她是辛亥革命前輩任芝銘的二女兒,任緯坤的妹妹任載坤則是“現代新儒家”、中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夫人。馮友蘭和任載坤的女兒,也就是孫維世的表妹叫宗璞(馮鍾璞),她是當代著名的女作家,而宗璞的堂妹、文學史家馮鍾芸則是國學大師任繼愈的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