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要先滿足別人的需求而後達到自己的需求。這需要我們善於體察別人的真正需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其行為具有互酬性。這就需要我們在交往中常常想到“給予”而不是“索取”。
而做到這些首先要對他人感興趣。卡耐基說過“你要是真心地對別人感興趣,兩個月內你就能比一個光要別人對他感興趣的人兩年內所交的朋友還要多。”了解他人的興趣所在,需求所在,因為他人的需求構成了與你交往的動機。
另外,要讓人對自己產生好感,得到別人的信賴,可以關注他人無意中透露出來的需求,並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實現。這樣你會收到很不錯的效果。
比如,你在與一個自己的潛在貴人(今後可能在某方麵會幫到你的人)聊天的時候,對方說:“聽說周華健的演唱會要在北京舉行,一直沒時間去買票。我很喜歡聽他的歌,有機會的話,我真想去看看。”他可能是“說者無心”,但是你最好要做到“聽者有意”。抽空到票務公司去買一張票送給他。
雖然對方在說這句話的時候,並沒有期望你會這樣做,但如果你主動做到這一點,就會在對方心裏留下這樣的印象:靈活、乖巧、善解人意等等。對方會因此而記住你,或是感激你,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向你伸出手。
一般來說,人們的需求主要有對自己的尊重和認可、情感上的支持、信息需求、能力援助,以及物質上的幫助等等。
1.尊重和認可。這需要懂得肯定他人、讚美他人。這讓我想到了晚清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俞樾,在他的《一笑》中寫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在朝廷中做官的人,要出京城去做地方官。臨行前,他到老師那裏辭行告別。老師提醒他說:“現在外地的官也不好做,要謹慎一點才行!”
這個人說:“老師放心,我準備了一百頂高帽子,逢人便送他一頂,這樣大概不會遇到什麼麻煩了吧!”
老師聽後,很不高興,說:“我們是作風正派、辦事公道的人,何必要來這一套呢?”
這人說:“天下像老師這樣不喜歡戴高帽子的人又有幾個呢?”
老師聽了這番話,情不自禁地點著頭說:“你說的這些也並不無道理啊!”
這人出去後,對人說:“我的一百頂高帽子,已經送了老師一頂,現在隻剩下九十九頂了!”
讚美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因為讚美意味著對他人的肯定和接納,不僅讓他人找到歸屬感,還能滿足他人的自尊和成就感。
2.精神支持。需要真誠的關注他人的內心世界,在他人心理困惑的時候,給予安慰。當人們麵對一些選擇和困境時,很需要他人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幫助自己做出選擇,或是讓自己走出心理衝突。這樣一方麵可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另一方麵可以從他人的支持中獲得安全感。
3.能力援助。能力援助就是一些他人辦不到的事情,你能辦到。當其他條件都相等時,你越有才華,越有能力,人們就越喜愛你。你在能力、才華如果比較突出,又具有魅力,那麼就會產生一種人際吸引力,使他人對你產生欽佩感並欣賞你的才能,而願意與你交往。
第三部分 第5章 巧妙靠近他人的技巧(6)
4.信息支持。這是個信息開放的世界,獲取並準確地傳遞信息是一個人參與競爭、進行交流必不可少的。對於一些行業,信息獲取的多寡決定了競爭的優劣。因此,對他人的信息支持也是加強與其聯係的重要方式。
5.物質需求。物質需求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因此,物質是人們永遠都不會停止追求和爭取的。滿足他人的物質需求是建立聯係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但是在滿足他人物質需求的時候要講究方式和方法。比如,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很多年輕人隻顧眼前利益,與人交往的時候想著別人給了自己什麼,而很少想到自己能為別人提供什麼,因為有種怕吃虧的心理。交往的互惠理論,要求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必須注意,讓別人覺得與我們的交往值得。無論怎樣親密的關係,都應該注意從物質、感情和其他各方麵“投資”,否則,原來親密的關係也會轉化為疏遠的關係,使我們麵臨人際交往困難。
在我們積極“投資”的同時,還要注意不要急於獲得回報。
自尊心是不容侵犯的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自尊心是人在社會中處處自我尊重和處處維護自身尊嚴不受傷害的心理和情緒。當一個人的自身尊嚴受到他人維護和滿足時,會產生心情舒暢的體驗,就會產生獨立、堅強、自信及有成就感等;反之,自身尊嚴受到他人傷害或侮辱時,會產生痛苦、憤怒、反感等抵觸情緒,產生自卑、軟弱、無助的感覺。
我在《20幾歲了,別再犯迷糊》一書中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有一個男孩子非常活躍。上班的時候,突然聞到一股臭臭的味道。當他跟身邊的一個同事說話時,發現原來是同事的口臭,於是,他大聲說:“大姐,你今天刷牙了嗎?你的口臭都快熏死我了,像死魚的味道。”他一邊說,一邊好心地遞給同事一塊口香糖,“快吃一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