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述——父親梁巨川殉清自殺——中西小學堂——八國聯軍進北京記憶點滴——啟蒙學堂與《啟蒙畫報》——彭翼仲與《京話日報》、《中華報》——考進順天中學堂
問:聽說梁先生的父親梁巨川先生在辛亥革命後抱定以身殉清的宗旨,自殺而死,當時在社會上引起反響。您能不能談談這件事的始末?
答:我父親名濟,字巨川,應順天鄉試中舉人,始在清王朝任內閣中書,後任內閣侍讀。這裏我想先扼要講一講我的家世,然後說說我父親的為人和家教,最後再談他殉清自殺的始末。我家祖先與元朝皇帝同宗室,姓“也先帖木耳”,蒙古族。元亡,末代皇帝順帝偕皇室親屬逃回北方即現在的蒙古,而我們這一家沒有走,留在河南汝陽,地屬大梁(開封),故改漢姓梁。至第十九代梁由河南遷廣西桂林居住。梁的兒子即我的曾祖父梁寶書,應鄉試中舉人後,又進京會試中進士,曆任直隸、正定等地知縣和遵化知州,此後全家便在北京住下,沒有再回桂林。我的祖父梁承光在北京即順天府應鄉試中舉人,後在山西離石縣(當時叫永寧州)做官。我父親走的也是這條路,隻不過沒有做地方官吏,而在內閣任職,官銜從七品做到四品,並不是什麼大官。我的外祖父也是進士出身而做官的。祖母、母親都能詩文。所以說我出身仕宦之家,也算是書香門第,是不錯的。我父親的自殺,是離不開我家幾代在清王朝做官這個背景的。
說到種族血統,自元亡以後經過明清兩代,曆時五百餘年,不但旁人早不曉得我們是蒙古族,即自家人如不是有家譜記載,也無從知道了。但幾百年來與漢族通婚,不斷融合兩種不同的血統,自然是具有中間性的氣質的。再說我家由中國北方而南方,又由南方而北方,我祖母、母親係統亦如此,其後代亦難免兼有南北方人的兩種素質和稟賦,亦賦有一種中間性的。我所分析的這種中間性,至少與父親和我這兩代人的氣質、秉性是相關的。我父親的自殺與這種秉性的形成也是有關的。
我父親天資不高,但秉性篤實。他做學問沒有過人的才思,做事情更不以才略見長。他心裏相當精明,但很少見之於行事。他為別人最不可及之處,是意趣超俗,滿腔熱忱,一身俠骨,不肯隨俗浮沉。因其並非天資高明的人,所以思想不超脫;因其秉性篤實而用心精細,所以遇事認真;因其具有豪情俠氣,所以行為隻是端正,而並不拘謹。他最看重事功,而不重視學問,古人所說“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不被其澤”的話,正好點出我父親一副心腸。我最初的思想和做人,受父親影響最大者,就在這裏。
我有一個哥哥,兩個妹妹,兄妹共四人,我排行第二。父親對我們是寬大和慈祥的,尤其對我。兒時記憶,大哥挨父親的打,僅有幾次,被厲聲訓斥的事很少;而我則一次挨打的事也沒有發生過。我小時候既呆笨,又執拗,應屬“該打”之列,但父親卻對我絕少正言厲色的教訓。父親對我的教育,與其說是教訓,毋寧說是提醒和暗示。我兒時完全沒有感覺到來自嚴父的一種精神上的壓力和威迫,他從未以端凝嚴肅的神氣對待兒童或少年。
有這麼一件印象極深的小事。大約在我八九歲時,我自己積蓄得一小串錢(用麻線貫串之銅錢),常掛在身邊玩。有一天忽然不見,各處尋問,並向家人吵鬧,終不可得。隔天父親在庭前桃樹枝上發現,心知是我自己遺忘。他不斥責,亦不喊我來看,卻鋪紙寫了一段話,大意是說他有一小兒自己將錢掛在樹上,卻到處尋問,吵鬧不休。如此糊塗,真不應該。寫完後交與我看,亦不作聲。我跑去一探即得,隨後不禁自愧,追悔自己的舉動。
這樁事很能說明父親對我的管教方法。在我七八歲至十二三歲之間,我所受父親的教誨,大體上有三個方麵:一是聽他講戲。父親平日喜歡看戲,常以戲中的故事、人物講給兒女們聽;孩子們也常隨他去看戲,但大都似懂非懂。再是同他上街,購買日用品或辦一些零碎事,借此練習經理事務,懂得社會人情。三是經常聽他對我們生活和做人的告誡。例如關於清潔衛生及如何照料身體,如何尊長愛幼等事,他都極為耐心而細致地囑告我們。到我十四歲以後,漸漸有了自己的思想見解,或發於言論,或見諸行事。父親認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勵;不同意的,也隻是讓我知道他不同意而已,卻從不加以幹涉或製止。當我十七歲和十八九歲時,有些關係頗大而與他見解相左之事(如我加入京津同盟會,參加辛亥年革命黨的活動),他仍不加幹涉。就在父親的這種不幹涉之中,我自以為是,自以為非,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成就了我一生的自學,自進,自強。
我出生於光緒十九年即1893年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其時,我父親已經三十七歲。1894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慘敗,震動了清王朝的若幹有識之士,起而加緊進行維新變法。我父親是支持維新變法的,他當時草擬的奏折,表明他主張維新,進行改良。不同於康、梁的,是他主張從教化百姓入手,由官到民,一步步進行。其大前提當然是維護清王朝統治的。他的這種維新改良的主張,反映在對兒女的教育上,便是舍棄傳統的四書五經,學做八股文之類,而讓我們去學ABCD,讀一些傳播近代新知識的書。康、梁變法失敗之後,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運動風起雲湧,以致我本人在辛亥革命前夕也放棄憲政主張,投身革命,加入了京津同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