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要是有人生賤,我放縱一下,我的兒子未必學不會弄人?”大臣們嚇得顫顫驚驚,作揖謝罪。這時魏征正了正朝冠,拉下臉來,說:“當今群臣,肯定不敢小瞧越王。話說回來,按照國家的規矩,大臣和皇子是平等的,臣子臣子就是這麼說來的。皇上的大臣按說還應該排在諸侯王的前麵。現在跪在皇上麵前的三品以上大員,都是朝廷的公卿,皇上您都非常敬重,縱然小有不是,越王怎能代替皇上您來處罰大臣呢?當然就更不能隨便折辱大臣。如果國家紀綱廢壞,那時會發生什麼事我不知道;如今聖明之時,越王豈得如此?隋朝不知禮儀,所以很快亡國,不可為法,亦何足道!”唐太宗聽了魏征一席話,說:“我剛才發火,自以為有理,等聽了魏征一席話,始覺大非道理。”賜魏征絹一千匹。
第四部分:先智後昏的後唐莊宗李存勖
盛世的開創者唐太宗(6)
638年,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提醒他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
642年,魏征染病臥床,唐太宗前去探望,見魏征瘦骨嶙峋的樣子,心中非常難過。唐太宗長著一臉好看的胡須,他平時非常愛護自己的胡須,可是當他聽說胡須燒成灰泡水喝可以治魏征的病時,便馬上剪下自己的胡須為魏征治病。他見魏征住的極其簡陋,馬上將自己修宮殿的材料運來,給魏征修建了一座府邸。看著魏征不行了,唐太宗把已許配給魏征兒子的女兒帶到魏征的病床前,對魏征說:“你為了朝廷竭盡心力,我沒有什麼報答你的,你就睜開眼睛看看你未來的兒媳吧!”
魏征病逝後,唐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並說:“人用銅(古代的鏡子用銅磨製而成)做鏡子,可以糾正衣冠;用古代曆史做鏡子,可以明辯國家的興盛與衰亡;以人做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過錯。現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麵寶貴的明鏡。”
為了更好地納諫,唐太宗還采取了一些具體有效的措施,如諫官和史官列席軍政會議,對於敢於直諫的大臣給於重賞鼓勵,同時也是對其他人以後進諫的一種有效的鼓勵。唐太宗是個善於治國的政治家,又是個能征慣戰的統帥。一次,他拿出十張好弓,問一位造弓的老師傅:“這是我過去收集的十張良弓,你看怎麼樣?”
他滿以為弓匠會大大稱讚一番的。可那位弓匠把十張弓都仔細地看了看,笑了笑說:“皇上,這些弓的木心不正,脈理歪斜,射出的箭走不直啊!雖說是強弓,可都不是好弓。”
太宗聽了十分掃興。可他從這件事受到了啟發,明白了一個道理,對左右的人說:“我一生不知打了多少仗,用過多少弓,可還不能識別真正的好弓;天下的事情這麼多,哪能什麼都懂,都辨別得出對和不對呢?”
從此,他規定京城裏五品(官員的等級,共分九品)以上的官員,輪流在宮中值夜班,白天晚上他都要親自召見他們,問老百姓的疾苦和地方上發生的事,有處理錯誤的就立即下令糾正。
由於唐朝建立不久,事情特別多,大臣們上的奏折也就很多,唐太宗把這些奏折都貼在牆壁上。有個大臣不太理解,問他:“您把奏折貼起來做什麼呢?”唐太宗說:“奏折太多,我怕忘了,就貼在牆上,進進出出都能看得見,這樣才不會誤事。”
唐太宗還在自己臥室的屏風上,貼了許許多多紙條,上麵寫著全國地方官員的姓名。有位大臣對他說:“地方官員都寫進了花名冊,您幹嗎還要把他們的姓名貼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