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說法:遺詔繼位說、改詔篡位說和無詔奪位說。雍正的皇位,是正取還是逆取?是繼位還是篡位?從胤登基以來,幾百年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
據正史記載,胤禛是奉康熙遺詔登上帝位的。1722年末,康熙病情突然惡化,傳各位皇子入見。不久,皇三子、七子、八子、九子、十子、十二子、十三子以及步兵統領隆科多等人到了禦榻旁,聽取了康熙的遺詔:“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這一詔書出人意料,據說胤禛知道後也深感意外。
12月20日,康熙皇帝去世。七天後,皇四子胤禎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雍正。不久,有關雍正篡位的傳說就開始流傳,並引發篡位說與合法繼位說兩派的激烈爭論。
而在民間傳說中,更是廣泛流傳著多種版本的雍正篡位登基的說法,比較有代表性的:
一是“雍正改詔說”:在太子胤礽被廢以後,康熙特別寵愛十四子胤禵。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本來是想把皇位傳給十四子允禵的,可當時胤禵正統帥西征,不在京城,於是權力很大的雍正就串通隆科多、年羹堯,暗地裏把詔書中的“十”字改成“於”字,這樣詔書就由“傳位十四子”變成了“傳位於四子”。雍正繼位後,將允禵調回北京關押起來,太後想見允禵,雍正不準,太後一氣之下撞柱而死。
二是“隆科多改詔說”:隆科多是當時的步軍統領,負責康熙的安全警衛及執掌衛戍兵權,而他是雍正的舅舅,那時隻有他能接近康熙康熙病重時發諭旨叫遠在西寧的允禵緊急回京,要傳位給他。可是隆科多卻把遺詔捏在手裏,沒有發出去。等到康熙駕崩,隆科多假傳聖旨立了四皇子胤禎,即雍正。
關於“隆科多改詔說”還有另一版本:康熙剛咽氣,隆科多趕緊從“正大光明”匾後麵取出密藏在那裏的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
三是“雍正投毒說”:康熙病重時,胤禎進了一碗參湯,康熙喝後就一命歸天了。也有人說是雍正氣死了康熙,密謀登上了王位。
四是“年羹堯改詔說”:年羹堯是當年的川陝總督,傳說雍正的母親曾與他私通,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幹的。
這些傳說都把雍正描述成一個弑父逼母、改詔篡位、殘害兄弟的暴君,而在這些傳說中,最關鍵的就是雍正是篡位還是繼位。
第七部分:傳國玉璽之謎
鐵麵威猛的皇帝雍正(2)
在曆史學家看來,這些民間傳說大都屬於捕風捉影,沒有事實根據。比如,“傳位十四子”被改成“傳位於四子”是根本不會有這樣可能的,因為康熙詔書是用滿漢兩種文字寫成的,而且漢文中的“於”字是一個繁體字“於”,要想改詔書,將“十”改成“於”沒那麼簡單,更何況還有滿文呢?而從保存至今的康熙遺詔上可以看到,上麵寫著的是:“雍親王皇四子胤禎,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根本不是傳說中所說的“傳位於四子”那麼簡單的一句話。從遺詔看,所謂改成“傳位於四皇子”之說是完全不可能的。
所謂康熙喝了雍正獻的參湯而中毒同樣不可能,因為康熙根本不喜歡這東西。由於康熙精通醫學,曾多次說人參宜於南方人,對北方人不合適,所以雍正要做手腳也不會用進參湯這一招。
而隆科多偷改詔書同樣不符合曆史,因為將秘密諭旨放在正大光明匾後的製度,是從雍正才開始的。雍正是年羹堯私生子之說更是無稽之談,因為雍正比年羹堯年齡還大。何況年羹堯和雍正關係不一定很密切,同時作為川陝總督的他不可能鉗製西征的撫遠將軍胤禵。胤禵兵力不多,即便知道京城有變,也不敢輕舉妄動,用不著年羹堯去鉗製。最後,從康熙末年的情況看,雍正可能是最佳皇帝人選。在有實力爭奪儲位的諸皇子中,皇長子胤礽因求皇位過急而遭貶,皇八子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十四子地位雖顯赫,但從種種跡象看並未被康熙定位繼承人。而雍正狡猾無比,與諸兄弟表麵關係很好,並得康熙的好感。康熙晚年多次命他代行祭天,表明對他特別信任。另外,在諸多皇孫中,康熙特別喜愛雍正之子弘曆(乾隆),這也是雍正得有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