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機大臣等設法調撥克虜伯炮支援。13日,海城失陷,宋慶退至田莊台。16日,將已因“臨敵退縮”革職,析木城遇敵“又複潰退”的副都統豐升阿、記名提督聶桂林交刑部治罪。次日,又令將葉誌超、丁汝昌交刑部治罪。19日複州陷敵。22日,諭軍機大臣迅速整頓隊伍,激勵將士,遏止敵人西竄之路,並令已革職提督程允和、張光前和總兵薑桂題戴罪立功,以觀後效。這時,光緒在慈禧的壓力下,不得不命張蔭恒、邵友濂為全權大臣赴日求和,但同時又繼續布置戰事。28日,命劉坤一為欽差大臣,“關內外各軍均歸節製”。
1895年1月,日本艦隊遊弋於成山海麵。14日光緒“著李鴻章、李秉衡飭令各軍,加意嚴防”。18日,日軍在榮成灣登陸,不久占領榮成,攻陷威海衛南幫炮台。31日光緒頒旨懲罰“臨敵退縮”之輩,並令北洋艦隊和陸軍“奮力衝擊”,“且勿再失事機,致以戰艦資敵”。此後,連發上諭,令海、陸軍加強戰守。
7日,日島炮台失守。9日,定遠管帶劉步蟾自殺。同日光緒詔責李鴻章:聞各艦被擊沉情形,“不勝悲憤,北洋創辦海軍,殫盡十年財力,一旦悉毀於敵,震動畿疆,李鴻章專任此事,自問當得何罪?”令李鴻章“力圖補救”,“齊力合剿”。17日威海衛失守。
不久,慈禧太後派李鴻章赴日求和。在投降派和列強的逼迫下,光緒被迫接受李鴻章“以商讓土地之權”,但必須“斟酌重輕,與倭磋磨定議”。
《馬關條約》簽訂後,光緒以喪失領土、主權嚴重,表示堅決“不允”,拒絕簽字。但是,以慈禧為首的投降派,密謀策劃,威逼光緒畫押。5月2日,奕訢、徐用儀、孫毓汶等人在朝廷上集體向光緒發難,要求光緒批準條約。“上(光緒帝)猶遲疑,問各國回電可稍後否?濟寧(孫毓汶)堅以萬不可恃為詞,恭邸(奕訢)無語,乃議定。眾樞在直立候,上繞殿急步約時許,乃頓足流涕,奮筆書之”。翌日,《馬關條約》才正式批準。11日,光緒帝明發朱諭,宣示批準合約之苦衷,求“天下臣民皆當共諒”,“我君沉惟期艱苦一心,痛除積弊”。
《馬關條約》,規定: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及附近島嶼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萬萬兩(相當於清政府三年的財政總收入)等。
在這國家危難之際,慈禧又在做什麼呢?在準備隆重慶賀自己的60大壽。慈禧表麵上不再垂簾聽政之後,改清漪園名為頤和園,大興土木。慈禧60大壽時,她想仿造1761年乾隆給她母親慶賀70大壽的那個規模來做。但時代不同了,乾隆的時候是清朝的全盛時期,所謂“物產豐盈”、“富有四海”。乾隆自己還說花錢太多了,有點吃不消。而慈禧60大壽這個時候已經是國貧民弱,外敵欺辱,根本沒有條件來搞一個這麼大規模的慶壽。
但慈禧不管不顧,竟然花了七百萬兩銀子來慶壽,從頭一年就開始準備。自皇宮到頤和園沿途布置彩棚、彩燈,用了彩綢10萬匹、紅氈條60萬尺。在花費的銀兩中,其中戶部國庫出四百萬兩,京官捐了121萬兩,外官捐了167萬兩,兩淮鹽商各捐40萬兩,宮女太監也都要捐銀子,擺餑餑桌,從北京城裏一直擺到頤和園,餑餑桌一擺就是850桌。
而當時北方正鬧災荒,哀鴻遍野,北京城多處設粥廠,救濟難民。有人不滿,就題寫門聯,貼於京城: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
說來也算巧合。慈禧這個人,每逢甲年就不吉利:甲戌(同治十三年),獨子同治死;甲申(光緒十年),50大壽,中法戰爭;甲午(光緒二十年),60大壽,中日戰爭;甲辰(光緒三十年),70大壽,日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