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地圖手冊》上了解到紮伊爾距中國很遙遠,位於非洲大陸中西部,是非洲當時第三大國,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最大的國家,領土麵積約234.5萬平方公裏,在非洲僅次於蘇丹和阿爾及利亞,當時的人口約2500萬(今7000餘萬)。地跨赤道,氣候呈典型的熱帶型,年平均氣溫為26度,氣候有明顯不同的雨季和旱季之分:4—10月份為旱季,10月至次年3月份為雨季。通常雨季天氣比較濕熱,但雨水豐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2200毫米之間,是世界上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旱季天氣比較涼爽,以首都金沙薩為例,每年2—4月份氣溫最高,在22℃~32℃之間,6—7月份氣溫最低,在16℃~26℃之間。紮伊爾有九個省,首都金沙薩為自治市,即下紮伊爾、上紮伊爾、班頓杜、赤道、東開賽、西開賽、基伍、沙巴、加丹加和金沙薩自治市。其境內有一條著名的大河稱紮伊爾河,其支流幾乎覆蓋了紮伊爾全境。紮伊爾河全長4640公裏,自東向西流入大西洋,為非洲第二大河。其流量為4萬立方米/秒,僅次於南美洲的亞馬孫河。紮伊爾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礦產資源更以品種多、儲量大而聞名於世,素有“中非寶石”和“世界原料倉庫”之美稱。蘊藏有多種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和非金屬礦,其中銅、鈷、鋅、錳、錫、鉭、鈾等金屬礦和工業用鑽石的儲量最為可觀。由於紮伊爾的氣候和環境十分有利於林木的生長,故其國土有一半以上被森林所覆蓋,且原始森林較多,80%可供開采,木材品種有150多種,其中非洲烏木、紅木、花梨木、黑檀木等多種名貴木材非常馳名。它擁有各種植物萬餘種。在廣漠的森林、草原地帶和東部山區,有400多種哺乳類動物和700多種鳥類出沒其間,其中猩猩、大象、獅子、長頸鹿、斑馬、犀牛、羚羊、河馬、鱷魚等都是世界保護動物。紮伊爾是世界上唯一生存有矮猩猩的國度,它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紮伊爾周邊鄰國有九個:西麵和北部同剛果(布)、中非共和國相鄰,東北與蘇丹接壤,東與烏幹達、盧旺達、布隆迪為界,東南與坦桑尼亞為界,南接讚比亞,西南與安哥拉毗鄰。紮伊爾的邊界線總長約1.1萬公裏,西部有狹長走廊通大西洋,但海岸線的長度卻隻有37公裏。地圖冊上的紮伊爾雖然那麼遙不可及,但美麗而神奇的非洲大陸卻深深地吸引了我,青年人毫無顧忌的夢想之門由此打開,托腮沉思,不知不覺已是深夜,不知什麼時候我壓在《世界地圖手冊》上睡著了……或許夢到飛向一個十分遙遠的陌生國度,無比炎熱而神奇……“蒙博托總統圓滿結束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友好訪問後離開北京回國。”幾天後,村中央老槐樹上的高音喇叭裏又一次傳來有關蒙博托總統訪華的消息。隨著蒙博托總統首次訪華圓滿結束,那幾天我這顆青春年少漂浮不定的心也隨之回歸到正常生活狀態,一切如常的生活、勞作……然而,由此我對蒙博托的名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像著了魔一樣,蒙博托總統在中國訪問的那幾天,我——一個普通村莊的年輕後生,卻無時無刻不在關注他,比如在華期間的行程安排,比如蒙博托總統訪華期間每天有哪些新消息。當時外界新聞傳到村落的來源有三:一是每日定時或不定時由村中央高音喇叭播放;二是兩三天才收到一次的報紙登載;三是收聽半導體收音機。但那個年代村裏有半導體收音機的人家甚少,基本上僅限於兩類家庭:一是家裏有人(多半是男主人)在城裏工作,有工資收入;二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由城市、縣城下放到農村的“下放戶”和知識青年。那時我首選的是聽廣播,包括到有半導體收音機的人家聽廣播,再就是翻閱遲到的報紙。由於報紙雜誌是由縣城郵局的投遞員騎自行車隔兩三天來一次投送到村中小賣部,所以一到中午但凡一有點兒閑空我就跑到小賣部。像外國總統訪華這樣重大的國際新聞,一般都刊登在報紙的第一版作為頭條新聞,並配發大幅圖片。例如,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北京首都機場舉行盛大歡迎儀式,陪同蒙博托總統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向載歌載舞的歡迎群眾招手致意的情景;外交部部長姬鵬飛陪同蒙博托總統和夫人遊覽故宮,登萬裏長城的景象;毛澤東主席在北京中南海會見頭戴豹皮帽子的蒙博托總統及其主要隨行人員,蒙博托總統向毛澤東主席贈送介紹紮伊爾藝術品的畫冊和一盒紮伊爾礦石樣品,並躬下身來向坐在沙發上的年邁的毛澤東主席詳細介紹的畫麵等等。這些極為珍貴的曆史鏡頭都以顯赫的位置刊載在各大報頭版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