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個水族漢子凱旋而歸。走在半道上,潘發家的“追山狗”(產於黔東南地區的獵犬,學名“下司犬”)突然對著坡坎下麵狂吠,大家跳下去查看,發現了一個日本軍官。

這家夥就是先前和潘命照過麵的那個鬼子。也許是因為拉肚子拉脫了水,摔進路邊的溝裏就爬不出來了。這時候,他倒在地上、被獵犬拖來拖去,知道自己逃不脫,就朝腦袋上打了一槍。░░

鬼子軍官帶著一挺輕機槍(沒有彈匣)、一把軍刀和一枝手槍,身上還有個公文包。後來,那公文包交給了縣政府,懂日文的人看了,說這人名叫佳藤重好,二十六歲,是個參謀。

這是石板寨的勇士們消滅的最後一個日本兵。

以後的事:

12月13日,遭受重創的第三師團第六聯隊終於和第三十四聯隊回合。

12月14日,日軍撤出荔波縣城,12月18日,日軍完全退出貴州,一直撤到了柳州、宜山防線。國軍各部持續跟進,不斷收複失地、不斷獲得“大捷”。至此,曆時二十天的“黔南事變”宣告結束。

1945年2 月,新任荔波縣長劉琦邀請“農民聯軍”到縣城聚會,說是要評功論賞。“慶功宴”上,總指揮潘文高被縣政府處死,農民聯軍被十三軍繳械。隨後,各路水族武裝繳獲的日軍物資全部被政府沒收,當作了國軍的戰利品。

從此,水族人民的抗日事跡長期被人掩蓋,很少被外界所知曉。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個日本旅遊團來到黔南,當時,貴州各界對外國人還比較稀罕,所以就由地方官員陪同他們四處參觀。旅遊團中有個第六聯隊的侵華老兵,他說,貴州的老百姓很厲害,當年把他們打得很慘,說他們中隊隻剩下了二十一個人,整個聯隊也失去了戰鬥力,回到廣西後不得不重新進行整編。他還說,第三師團有個“勇士”渡邊總一郎,是個名演員,也被打死在石板寨——這個消息讓當地的官員大吃一驚。

於是就請專家查資料,發現在日本防衛廳編寫的《廣西會戰》中,對第三師團步兵第六聯隊的作戰過程有如下記錄:“此地苗族性格凶悍,排外性強”,“當地居民的遊擊活動十分活躍,(第六聯隊)在山穀中前進,不時受到來自兩側高地的阻擊,前進緩慢,特別對後衛大隊的妨害尤甚。在運送傷員以及夜間運送戰死者時,要遭到遊擊隊的射擊,為了處理死者屍體,各隊官兵是經受無法形容的困難才退下的。骨灰盒最初是木箱,隨後改為餅幹袋,再後為空煙盒,最後隻能將骨灰裝入火柴盒了……”

至此,社會各界開始調查“黔南事變”期間水族人民英勇抗敵的情況,石板寨民眾抗日的事跡也才逐漸為外界所知。

多年以前,馬甲曾經見過潘讓老人(應該叫“潘老讓”了),“抵抗者”的故事就是聽他說的。

潘老讓瘦瘦的,個子挺高,穿著水族人習慣的黑布衣裳。他的漢話不大靈光,旱煙抽多了,嗓子也有些嘶啞,可說到“抵抗者潘讓在此”的時候卻是口齒清晰、語音洪亮,精瘦的胸脯拍得咚咚直響:“我們,漢子,不怕,頂得住!”

那一天,潘讓的老伴剛好有點不高興,看見老頭子得意忘形的模樣,就給他潑冷水:“頂得住個屁!一看見酒罐子,你就抵擋不住了。”潘老讓頓時顯得十分氣餒。

在場的人都樂了,安慰他說:“真英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