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正直,從小開始(1 / 3)

貧寒的家境,讓林則徐早早知道了生活的艱辛。但由於父親是塾師,他讀書的機會還是不少。當然,對於窮人家孩子來說,讀書隻能是苦讀。 父親和母親都把林則徐當成掌聲明珠精心培養。由於林賓日幼時家貧,到十三歲才入書塾,常常被同學嘲笑,為避免兒子重複自己的命運,林則徐剛四歲時,林賓日每天去書塾教書就把他抱在膝頭,讓他跟別的孩子一起咿咿呀呀地誦讀四書五經。父親念一句,林則徐就跟著念一句。林則徐六七歲時,父親就開始教他寫八股文。四書五經和八股文是讀書人必修的功課,隻有學會這些才能考取功名。雖然林則徐還小,但父親發現他的聰慧異於常人,如果不加引導,恐怕這份靈性會漸漸窒息,就開始格外留心地教他讀書。

這時林則徐已經對各類文體都很熟悉,遠遠走在了同齡人前麵。林則徐的母親陳帙,是一個叫陳時庵的宿儒的女兒,後來遵父母之命嫁給了林賓日。陳帙從小心靈手巧,讀過詩書,還能做一手很好的針線活兒。她掌握了剪紙技藝,剪出的人物、草木、花鳥,全都栩栩如生,於是就拿這些到市場出售,換幾個零用錢維持日常柴米油鹽的用度。

為了趕製人們急需的手工藝品,陳帙白天忙碌了一整天,晚上還常常熬到半夜,有時甚至為了完成一幅剪紙作品而整夜不睡。她做事特別認真,無論是針線活兒還是剪紙,一點兒都不肯馬虎,本來就很耗費心血的細活兒就格外熬人。林則徐一覺醒來,常看見母親勞碌的身影。他勸母親早點兒休息,母親卻說,隻有勞動才能養家,怕苦怕累是做不成事情的,而且做事要細心,讀書也要細心。林則徐知道,父母終日勞碌固然是為了養家糊口,但也是為了給他創造讀書的機會,他因此深感不安。母親看出了他的心思,微笑著說:“好男兒應該誌存高遠。別把這些瑣碎的小事當成孝道,好好讀書,取得成就,才是真正的孝順,才不辜負我們的希望啊。”

林則徐的父母為人善良、正直,不但教導林則徐用心讀書,還以言傳身教教導他做品德高尚的人。盡管林家家境困窘,度日艱難,林賓日卻時常接濟窮苦人。有一回,林則徐親眼看見父親把米送給了一貧如洗的三伯父,而自己家卻正在忍饑挨餓,父親還叮囑他:“要是你三伯父來了,千萬別告訴他咱們家還沒米做飯。”幼小的林則徐連連點頭,他明白了世上還有比吃飯更重要、寧肯忍饑挨餓也要去做的事。林賓日還堪稱清貧自守的典範。有一次,一個鄉紳拿了許多錢賄賂林賓日,想讓他幫忙保送一名考生,沒想到卻碰了一鼻子灰,遭到林賓日嚴詞拒絕。還有一次,鄉裏的一個有錢人想高價聘請林賓日去他家教書,按理說林賓日既然是教書先生,對方給的待遇又優厚,沒理由拒絕。但林賓日深知此人平日的人品和言行,認為他行為不端、品質惡劣,就毫不在乎優厚的酬金,一口拒絕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在林則徐的心裏播下了辨別美醜善惡、崇尚美好品德的種子。

貧寒的家境,讓林則徐早早知道了生活的艱辛。但由於父親是塾師,他讀書的機會還是不少。當然,對於窮人家孩子來說,讀書隻能是苦讀。 父親和母親都把林則徐當成掌聲明珠精心培養。由於林賓日幼時家貧,到十三歲才入書塾,常常被同學嘲笑,為避免兒子重複自己的命運,林則徐剛四歲時,林賓日每天去書塾教書就把他抱在膝頭,讓他跟別的孩子一起咿咿呀呀地誦讀四書五經。父親念一句,林則徐就跟著念一句。林則徐六七歲時,父親就開始教他寫八股文。四書五經和八股文是讀書人必修的功課,隻有學會這些才能考取功名。雖然林則徐還小,但父親發現他的聰慧異於常人,如果不加引導,恐怕這份靈性會漸漸窒息,就開始格外留心地教他讀書。

這時林則徐已經對各類文體都很熟悉,遠遠走在了同齡人前麵。林則徐的母親陳帙,是一個叫陳時庵的宿儒的女兒,後來遵父母之命嫁給了林賓日。陳帙從小心靈手巧,讀過詩書,還能做一手很好的針線活兒。她掌握了剪紙技藝,剪出的人物、草木、花鳥,全都栩栩如生,於是就拿這些到市場出售,換幾個零用錢維持日常柴米油鹽的用度。

為了趕製人們急需的手工藝品,陳帙白天忙碌了一整天,晚上還常常熬到半夜,有時甚至為了完成一幅剪紙作品而整夜不睡。她做事特別認真,無論是針線活兒還是剪紙,一點兒都不肯馬虎,本來就很耗費心血的細活兒就格外熬人。林則徐一覺醒來,常看見母親勞碌的身影。他勸母親早點兒休息,母親卻說,隻有勞動才能養家,怕苦怕累是做不成事情的,而且做事要細心,讀書也要細心。林則徐知道,父母終日勞碌固然是為了養家糊口,但也是為了給他創造讀書的機會,他因此深感不安。母親看出了他的心思,微笑著說:“好男兒應該誌存高遠。別把這些瑣碎的小事當成孝道,好好讀書,取得成就,才是真正的孝順,才不辜負我們的希望啊。”

林則徐的父母為人善良、正直,不但教導林則徐用心讀書,還以言傳身教教導他做品德高尚的人。盡管林家家境困窘,度日艱難,林賓日卻時常接濟窮苦人。有一回,林則徐親眼看見父親把米送給了一貧如洗的三伯父,而自己家卻正在忍饑挨餓,父親還叮囑他:“要是你三伯父來了,千萬別告訴他咱們家還沒米做飯。”幼小的林則徐連連點頭,他明白了世上還有比吃飯更重要、寧肯忍饑挨餓也要去做的事。林賓日還堪稱清貧自守的典範。有一次,一個鄉紳拿了許多錢賄賂林賓日,想讓他幫忙保送一名考生,沒想到卻碰了一鼻子灰,遭到林賓日嚴詞拒絕。還有一次,鄉裏的一個有錢人想高價聘請林賓日去他家教書,按理說林賓日既然是教書先生,對方給的待遇又優厚,沒理由拒絕。但林賓日深知此人平日的人品和言行,認為他行為不端、品質惡劣,就毫不在乎優厚的酬金,一口拒絕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在林則徐的心裏播下了辨別美醜善惡、崇尚美好品德的種子。

林則徐十歲那年,閩浙總督伍納拉,福建巡撫浦霖、按察使錢士椿等因貪贓枉法被革職查辦,消息傳來,父親和母親竟有好幾天都興奮地談論這件事,這給林則徐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那少年的心靈,不禁對官員的本分和官民之間的關係產生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