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林則徐還接觸到一個叫林希五的人,他是林則徐的同族長輩,他的遭遇也觸動了林則徐的心弦。
據記載,林希五原名林雨化,閩縣人,世居螺洲。乾隆三十三年(1768)戊子舉人。他性情耿直,見義勇為。乾隆五十九年(1794)福建長泰的林、薛兩大家族因農田水利之爭釀成械鬥,告狀到官府,由縣一直告到省裏。福建按察使錢士椿受賄白銀一千四百兩,閩浙總督伍納拉受賄白銀一千兩。判案時,收受賄賂的官老爺顛倒是非;藩台、糧道、鹽道等省治大小官員都受了賄賂,十幾個人因此蒙受冤屈。此事在全省引起了轟動,人人都心知肚明,但人人敢怒而不敢言。這時,隻有林希五挺身而出,他看準了元宵節的機會。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又叫燈節,這一天處處張燈結彩,人們都走到街巷欣賞花燈、猜燈謎。林希五事先製作了幾盞大花燈,在元宵節這天晚上懸掛在顯眼的地方,燈籠上寫著一首打油詩,遠遠就看得清清楚楚:“五道官不正,雙司爭要錢。兩台黑暗暗,唯有祝光明。”錢士椿等收受賄賂的官老爺得知此事,又羞又惱,竟仗著手中的權勢派兵衝散了好端端的花燈賽會,出來看燈的百姓隻好叫著苦回到家裏。三天後,錢士椿指使小人誣陷,羅織罪名抓捕了林希五。在獄中,林希五不屈不撓,大聲控訴省城貪官的累累罪行。官府見林希五倔強不肯服軟,拘禁他七個月後,就遣他到新疆烏魯木齊。就在遣戍當天,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林希五還與知府抗辯,這使他在遣戍途中遭受到了非人的虐待,沉重的鎖具加在他身上,他難以動彈;有時他被鎖在密閉的船艙底,連喘氣都十分困難。林希五一路上可謂備受摧殘,僅保住一條命,沒有立刻死去而已。三年後釋放回家,林希五年已六十。也是無巧不成書,林希五入關時正好趕上羅織罪名陷害他的那個知府因獲罪論戍。林希五哈哈一笑,投名帖前往拜見,名帖裏又夾了一首詩嘲笑這位知府,知府見了詩當即暈厥。
已屆耳順之年的林希五回到福州後依然讀書、寫文章,絲毫沒有萎靡頹廢之氣,並且設館授徒,意氣風發,被人稱為“閩南林夫子”。
林希五與林賓日交往密切,他的思想和為人對林則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林希五也十分賞識甚至敬重才學過人的林則徐。嘉慶十一年(1806),林希五將平生所著詩文編成文集,拿給二十二歲的林則徐,讓林則徐根據對他的了解寫一篇序言。林則徐激動難言,懷著崇敬的心情展卷捧讀,一口氣讀到深夜,當即就寫下一篇情文並茂的序文。序文不僅表達了對林希五高尚品格的仰慕,對他的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還抒發了自己的憤慨之情。林則徐文中說,他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林希五的事了,“心敬慕之,欲修一見……先生梗直獨操,出於天性,而道高毀來。身處冷宮,觸怒權貴,至於文致周內,下獄投荒,垂白在堂,孤身萬裏。士君子固有遇人不淑、守正被害如先生者乎?此固見者之所怒目,而聞者之所扼腕也。”
林希五嫉惡如仇的性格和他的事跡,都激起林則徐的欽佩之情。林則徐成年入仕後始終心懷民眾、為官清廉,始終懷有悲天憫人的高尚情懷,始終一身正氣不與貪官汙吏同流合汙,與少年時代這些人和事的熏陶、教育是有關係的。
少年林則徐讀書十分刻苦,無論冬夏,誦讀不輟。寒冬臘月,朔風怒號,夜晚仿佛格外漫長,林家一家人按長幼排好位置,都坐在一盞油燈下,母親和姐姐忙著剪紙、做女紅,林則徐則溫習功課、用心讀書。茅屋裏十分寒冷,大家凍得時不時打寒戰,甚至凍得手腳皸裂,但還是咬緊牙關忍耐著,一直堅持到深夜。林則徐深知讀書不易,他珍惜手裏的每一本書。有時候,為了買一部新書,他不得不把衣服拿到當鋪裏當掉。還有段時間,他不辭辛苦到閩縣衙門做了個抄寫員,以微薄的勞動所得購買書籍。看到林則徐這麼好學、懂事,人們經常誇獎他,但也總有人出於好心勸林賓日別再讓林則徐讀書,說窮人家的孩子應該早早學個手藝,或者做生意賺錢養家。每到此時,林賓日總是笑一笑,不說話,他深深了解自己的孩子,他對孩子懷有殷切的希望。
勤奮、聰慧的林則徐,很早就表現出過人的才華。有一次,一個富豪偶然見到林則徐,覺得他氣宇軒昂不同於一般的孩子,將來一定有大出息,就試著跟他交談,林則徐果然彬彬有禮,對答如流。這個富豪不禁大為驚奇,對他十分讚賞。由於文采出眾,林則徐漸漸成為一名婦孺皆知的“神童”。對對聯通常是考驗神童到底有沒有才華的好辦法。民間流傳著許多林則徐對對聯的故事。
一次,街坊鄰居中有個人想考一考林則徐,就出了個上聯給他:“鴨母無鞋空洗腳。”林則徐馬上對出了下聯:“雞公有髻不梳頭。”對方不禁拍手叫絕。還有一次,正趕上元宵節,老師讓學生對對子,出了個上聯:“點幾盞燈為乾坤作福。”林則徐脫口而出:“打一聲鼓代天地行威。”反應之迅速、對仗之工穩,都遠遠超出別人。不久,老師帶著一群孩童去登山遊玩,興之所至,給出“山”、“海”二字讓學生每人作一副七言聯,正當其他人冥思苦想之時,林則徐略一思忖,吟出了“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千古名句,老師不禁為他敏捷的才思和卓爾不群的氣概擊節稱歎。
林則徐十二歲那年參加一場考試,他的成績和一個老童生的成績一樣,考官難以取舍,也決定讓他們對對子,看誰更有才華。考官略一思考,結合當時的場景給出四個字的上聯“童子何知”。老童生沉吟良久沒有對出下聯,不禁臉紅,林則徐卻沉著地答道:“大人利見。”考官不禁連聲叫好,老童生不得不甘拜下風,說:“我老了,後生可畏。”“利見大人”是儒家經典《易經·乾卦》中的,小小年紀的林則徐熟知經典並能夠巧妙化用,讓人不能不讚賞有加。事實上,林則徐讀書涉獵頗廣,絕不僅僅是儒家經典。中國傳統的經史子集,隻要能見到的,他都熱心捧讀。他尤其關注曆史上那些著名人物的生平事跡,對李綱、嶽飛、文天祥、於謙等人的節操、事跡尤為讚賞。求學時期,他經常和同窗好友到越王山麓憑吊李綱祠。林則徐二十二歲時還曾發動學友共同修葺李綱墓。後來在翰林院期間,林則徐奉旨去雲南主持考試,途經河南時還特地前往拜謁嶽飛祠,對嶽飛表現出深深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