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又叫阿片、阿芙蓉,俗稱大煙,源於罌粟植物蒴果。鴉片因產地不同,呈黑色或褐色;有氨味或陳舊尿味,味苦,氣味強烈。生鴉片經燒煮和發酵,可製成精製鴉片,呈棕色或金黃色,吸食時散發香甜氣味。鴉片最初作為藥用有治療咳嗽、痢疾等疾病的效果,明代進口鴉片一般隻做藥用,並不用於吸食。清初,開始有人吸食鴉片。鴉片即使作為藥物使用,如果長期或過量使用也會造成藥物依賴性,作為毒品吸食更會對人體產生難以挽回的損害,甚至導致人的死亡。清代,社會上吸食鴉片成風,每年輸入中國的鴉片從最初的二百箱左右逐漸增加到一千箱。早在1640年前後,英國商船便來廈門開展貿易活動。169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則在廣州建立了商館。林則徐到達廈門這一年,從英國輸入中國的走私鴉片達四千三百多箱,值白銀數百萬兩。顯然,鴉片走私的毒流已經逐漸從廣東擴大到福建沿海。吸食鴉片之風在社會上如此盛行,以致不少文武官員、文人士兵都有了毒癮。鴉片走私和煙毒泛濫使人民深受其害。這些鴉片讓許多中國人耗盡錢財,精神萎靡,成為不思進取、受人恥笑的“東亞病夫”。
林則徐來廈門後,對鴉片問題有了較為全麵的觀察和了解。廈門海防同知,主要負責管理海口商販、洋船出入收稅、台運米糧、監放兵餉、主持地方司法。林則徐擔任廈門海防同知的文書,經常接觸到鴉片流毒問題,注意到外國鴉片商人卑鄙的行賄、走私伎倆。當時,曆任廈門海防同知多是貪官汙吏,他們接受了外商的賄賂,也就不肯真心實意打擊走私。林則徐為人們吸食鴉片而深感憂慮。
林則徐做事向來認真。在廈門做事期間,他文牘辦得很不錯,受到汀漳龍道百齡的欣賞,百齡將林則徐視為奇才,經常人前人後誇讚他。
嘉慶十二年(1807),張師誠就任福建巡撫。除夕將至,各地官員照例要為巡撫寫一紙賀稟。張師誠從各地僚屬寄來的新年賀稟中,發現一封寫得十分出色,不禁反複誦讀,愛不釋手。他立刻派精幹親隨趕赴該縣,派命該縣知縣讓寫稿的師爺急赴省衙。知縣接到命令,以為賀稟出了亂子,正要設法庇護林則徐,可青年林則徐卻一力擔當,立即隨同撫衙來人一同上省。
見了麵,張師誠方知林則徐剛剛二十出頭,已經中了舉人。一番晤談後更為林則徐的才華而驚歎,直誇獎林則徐才識過人。於是特地找來一份重要的、篇幅較長的卷宗,要林則徐連夜細讀,然後寫出奏文並再一次謄寫,叮囑他第二天一早就要派用。林則徐立即展卷閱讀,然後動筆認真寫出奏折,在黎明前的爆竹聲中從容完成任務。張師誠五更到了衙門,隻見簽押房案頭上已端端正正擺好那份用工整的小楷謄寫的奏折。張師誠閱後十分滿意,但他有意試探林則徐的性格、氣度,故意動筆圈改一些文字,發回讓林則徐重新謄寫。等張師誠從萬壽宮晉香賀歲回來,不過剛剛過去兩三個時辰而已,但林則徐已將文件謄清辦妥,再次擺放在案頭。張師誠不禁擊節稱賞,說林則徐果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既有才華又特別穩重,以後一定會成為國家棟梁。為了不埋沒人才,張師誠讓林則徐回家過年後立刻到省衙做事,聘請他為幕府僚屬。
這一機遇,讓林則徐有機會接觸社會上層人物。在張師誠的幕府中,林則徐對政界事務有了更多認識和了解,也得到了更多曆練。他後來做官一直特別關心政事和民生。在張師誠這裏做事後,林則徐的經濟狀況也有所改善,他用薪水償清了祖父當年欠下的債務,湊錢買下了父親典來的三間小屋。他父親林賓日也因張師誠的推薦在一家書院獲得教席。家產稍豐後,林賓日添置了一些土地、住宅等不動產。他先抽出一部分給八個女兒,以補償往年因家境清貧而未能及時置辦的嫁妝。又給林則徐及其四弟林霈霖分配家產,林則徐分得了文藻山寓宅等。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對張師誠的知遇之恩,林則徐十分感激,他曾以感恩的心情在文章中記述張師誠對自己的栽培。
也是在張師誠的鼓勵下,嘉慶十三年(1808),林則徐再次踏上去京師參加會試的路程。遺憾的是,他的試卷雖經房師陳希祖的推薦,但依然沒有被錄取。回到福州後他再次進入張師誠幕府。
嘉慶十六年(1811),第三次參加會試的林則徐終於金榜題名。榜列第七十四名,複試第一等,殿試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賜進士出身。從此林則徐正式進入仕途,開始了他經世致用、濟世安民的人生之路。
嘉慶十八年(1813),林則徐帶著妻子一同來到北京,進入翰林院庶常館任庶吉士。
翰林院是清政府收藏典籍、編修史書的機構,是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地方。林則徐依然保持著讀書學習的習慣,他充分利用此處藏書豐富的有利條件,開始了如饑似渴的閱讀。他說:“中國曆代的文獻和當朝的典故,是從事史學工作的人必須掌握的,不能不求索、留意。”翰林院庶常館是清政府的人才儲備庫,因為能來這裏的人都是經過層層遴選的人中精英,經過培養能夠迅速成為輔佐朝廷統治的人才。中國古代的典籍特別豐富,博大精深。在庶常館,林則徐並沒有關起門來躲在書齋中。除了刻苦鑽研古代典籍外,林則徐還常常與誌同道合的人一起討論經世致用之學。他始終銘記鼇峰書院的數年生活,以及在那裏結識的相互砥礪的師友,希望自己的學問能夠在改造社會現實、改善民眾生活上發揮作用。庶常館的讀書生涯確實是清苦的,但樂於鑽研的林則徐從清苦中找到了樂趣。在文山詩海中遨遊,豐富了他的知識,鍛煉了他的能力。他曾被指派學習滿文,一開始他頗為此感到苦惱,寫信對張師誠說:“已起爐灶,工既什佰,費更浩繁,習此者無不畏難,而則徐尤多棘手……以鈍根人學新樣技,其勢定難見功,將來散館一關,深堪惴惴!”然而,嘉慶十九年(1814)5月散館,他與吳慈鶴以滿漢書同試,名列第一。可見林則徐的毅力多麼堅定,在求學過程中下了多少功夫!由此,他逐漸升遷,8月擔任國史館協修,第二年改任撰文官,繼而進入翰林院——古代正統知識分子最向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