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力學·潛修·務實(1 / 3)

??嘉慶十一年(1806)秋天,林則徐應廈門海防同知房永清的聘請,擔任文書,來到閩南重鎮廈門。在廈門,他進一步開闊眼界,接觸到許多新鮮事物,與這些年他在家庭生活和讀書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完全不同,可以說,一個嶄新的世界在他麵前打開了大門。

當時廈門已是內外貿易比較繁盛的港口。早在明代,廈門就隨著月港的興起而逐漸發達。明末,廈門又成為民族英雄鄭成功趕走荷蘭殖民者、收複台灣的基地。清初解除海禁,廈門成為國內航運和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從廈門出發的商船,北至寧波、上海、天津、錦州,南至粵東,還對渡台灣,每年往來好幾次;對外則開到東南亞和印度各國,冬去夏來,一年一次。廈門海麵帆檣林立,異常繁華。英國來華的商船也停泊在這裏。盡管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後對外貿易僅限廣州一個城市,但實際上,由於地理位置和曆史傳統等多方麵原因,廈門與東南亞的貿易往來從未斷絕。到乾嘉之際,廈門仍有幾十家商行和千餘艘商船,堪稱東南沿海第一大商業港口。嘉慶元年(1796)的廈門,已經擁有八家洋行,三十多家大小商行,洋船、商船數以千計。

中國是曆史悠久、物產豐富、文化發達的東方大國,與中國進行海上貿易往來的西方國家很多,英國是其中最重要者之一。中英之間的貿易往來改寫了中國曆史的進程。

18世紀60年代起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19世紀初,英國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日不落”帝國。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的大機器工業逐漸代替了工場手工業,國家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景象。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之時,中國社會卻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晚清政府一直沉醉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根深蒂固,清朝廷對經曆了大航海時代的西方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麵的巨大進步所知寥寥。

作為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清朝國勢從乾隆末年就呈現出江河日下之勢。封建製度已經嚴重地阻礙了經濟社會發展。明代中葉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得十分緩慢。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占據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地位。吏治敗壞、土地兼並日趨嚴重,引發了一係列社會問題。國防空虛,軍備廢弛。隨著腐敗的統治者對人民剝削壓迫的日益加重,階級矛盾也日益激化。

隨著工業產量的急劇上升,地大物博的古老中國成為吸引英國前來銷售商品的理想市場。中英兩國開展貿易往來由來已久,中國一直占有優勢。由於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英國人希望中國能開放貿易。但由於中國封建經濟自給自足的特點,英國出口的羊毛、尼絨等工業製品在中國卻不受青睞,乾隆皇帝甚至認為中國什麼都不缺乏,沒必要與英國進行貿易。這使英國在中英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交易中,清政府以銀為貨幣,英國不得不從歐洲大陸購買白銀供中英貿易使用,這也讓英國人的利潤受到損失。19世紀二三十年代,中英貿易中,中國每年保持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的地位。為了改變這種局麵,英國絞盡腦汁,采取了種種辦法,但都沒有起到令其滿意的效果。最後,他們采取了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卑劣行徑,以此牟取暴利。

??嘉慶十一年(1806)秋天,林則徐應廈門海防同知房永清的聘請,擔任文書,來到閩南重鎮廈門。在廈門,他進一步開闊眼界,接觸到許多新鮮事物,與這些年他在家庭生活和讀書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完全不同,可以說,一個嶄新的世界在他麵前打開了大門。

當時廈門已是內外貿易比較繁盛的港口。早在明代,廈門就隨著月港的興起而逐漸發達。明末,廈門又成為民族英雄鄭成功趕走荷蘭殖民者、收複台灣的基地。清初解除海禁,廈門成為國內航運和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從廈門出發的商船,北至寧波、上海、天津、錦州,南至粵東,還對渡台灣,每年往來好幾次;對外則開到東南亞和印度各國,冬去夏來,一年一次。廈門海麵帆檣林立,異常繁華。英國來華的商船也停泊在這裏。盡管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後對外貿易僅限廣州一個城市,但實際上,由於地理位置和曆史傳統等多方麵原因,廈門與東南亞的貿易往來從未斷絕。到乾嘉之際,廈門仍有幾十家商行和千餘艘商船,堪稱東南沿海第一大商業港口。嘉慶元年(1796)的廈門,已經擁有八家洋行,三十多家大小商行,洋船、商船數以千計。

中國是曆史悠久、物產豐富、文化發達的東方大國,與中國進行海上貿易往來的西方國家很多,英國是其中最重要者之一。中英之間的貿易往來改寫了中國曆史的進程。

18世紀60年代起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19世紀初,英國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日不落”帝國。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的大機器工業逐漸代替了工場手工業,國家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景象。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之時,中國社會卻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晚清政府一直沉醉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根深蒂固,清朝廷對經曆了大航海時代的西方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麵的巨大進步所知寥寥。

作為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清朝國勢從乾隆末年就呈現出江河日下之勢。封建製度已經嚴重地阻礙了經濟社會發展。明代中葉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得十分緩慢。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占據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地位。吏治敗壞、土地兼並日趨嚴重,引發了一係列社會問題。國防空虛,軍備廢弛。隨著腐敗的統治者對人民剝削壓迫的日益加重,階級矛盾也日益激化。

隨著工業產量的急劇上升,地大物博的古老中國成為吸引英國前來銷售商品的理想市場。中英兩國開展貿易往來由來已久,中國一直占有優勢。由於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英國人希望中國能開放貿易。但由於中國封建經濟自給自足的特點,英國出口的羊毛、尼絨等工業製品在中國卻不受青睞,乾隆皇帝甚至認為中國什麼都不缺乏,沒必要與英國進行貿易。這使英國在中英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交易中,清政府以銀為貨幣,英國不得不從歐洲大陸購買白銀供中英貿易使用,這也讓英國人的利潤受到損失。19世紀二三十年代,中英貿易中,中國每年保持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的地位。為了改變這種局麵,英國絞盡腦汁,采取了種種辦法,但都沒有起到令其滿意的效果。最後,他們采取了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卑劣行徑,以此牟取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