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從江蘇巡撫到湖廣總督(3 / 3)

“秋災不出九月”,意思是過了九月就不許再向朝廷報災荒了,但江蘇那些地區恰在此時發生嚴重災害卻是不爭的事實。不報的話,百姓吃飯已然困難,那些賦稅又到哪裏去收繳呢?林則徐隻好據實奏請準予緩征災區錢糧。不料,奏折還沒遞上去,道光帝的聖旨先來了。也許是洞悉了陶林二人的心思,皇帝的口氣十分嚴厲:“近來江蘇等省幾乎沒有一年不緩賦稅、不需賑災,國家經費有常,怎麼可以這樣反複展緩、破壞典律,一年一年地相沿成例呢?”道光帝責備道:“該督撫等不肯為國任怨,不以國計為急,是國家徒有加惠之名,而百姓無取惠之實,無非不肖下吏私充囊橐,大吏隻知博取聲譽。”意思是陶林二人不顧社稷,隻知沽名釣譽。

口含天憲的皇帝,下了口氣如此嚴厲的聖旨,換任何人都會一身冷汗。冒犯龍顏、對抗聖旨,輕則丟烏紗,重則掉腦袋甚或誅九族,後果是十分嚴重的。皇帝已說了這樣的話,作為臣子除了服從再無別的辦法。但是,林則徐眼看災區民不聊生,認為非緩征不可。在巨大的壓力下,兩江總督陶澍猶豫不決,最後林則徐決定單銜上奏,並對陶澍說 :“如果受處分,由我一個人承受。”他奮不顧身向皇帝遞交奏折——長達三千言的《江蘇陰雨連綿田稻歉收情形片》,訴說蘇鬆各屬秋後受災的實情和請求緩征錢糧的緣由。

這份奏折,即便今天讀來依然感人肺腑。道光帝見到呈報後,終於收回成命,批準了緩征蘇鬆等屬錢糧的請求。這篇疏稿也被人們爭相傳抄,平民百姓得知此事,無不感動得流下淚水。 

籌集賑災款項已然艱難,而各省辦賑的積弊更是亟待破除。其中種種黑幕令人不忍卒說。

針對各色人等的舞弊積習,林則徐根據自己的經驗製定章程,規定了辦賑手續:一是戶必親填,二是人必麵驗,三是票必親給,四是查完一戶就以油灰書其門首以為標記,五是查完一村就將戶口張榜公開,六是查過數村之後就根據人口數量開出清折,先由委員申報司道,再將花名底冊移送該管州縣,七是賑票上蓋委員銜名戳記,使驗票者知道是誰所查。這樣一來,經過嚴格的手續,責任落實到個人,舞弊就很難了。如發覺印官和委員有弊不報,要嚴厲懲治。為了避免他們找借口挪用賑款,林則徐還會同總督及各司道捐出廉俸充當辦賑人員的薪水。他語重心長地對有關的州縣說:“地方官辦理命盜案件,如果出了差錯致人死亡,依例就必須抵償,那所涉及的還不過一人一事,但如果在辦賑中有所侵蝕,簡直就是向千萬個垂斃的災民搶奪他們的口糧而加速其死亡,即使有幸逃脫法網,天理也必不能容啊。”經過林則徐一番苦心孤詣的管理,那次辦賑,從州縣到胥吏以及民間生監、土棍等,一概不敢為非作歹,積弊盡除,災民都說這是“清賑”。為了賑災,林則徐還在蘇州衙門後麵修建了十間義倉,儲藏義米。創設義倉一事也得到了當地士紳的支持,據說義倉建成後剛剛三天就進糧兩千九百多石。

由於受災嚴重而官帑(國庫)撥給的賑款不夠用,林則徐同陶澍一起,找司道府縣募捐,並督飭各屬勸告紳商大戶勉力捐輸。募捐的成績也是空前的,善款總數是國庫賑款的好幾倍,經過按圖查戶發給了窮苦災民。林則徐從那年冬天起在蘇州設立粥廠向貧民施粥,直到次年春夏。看到許多貧民從遠處跋涉而來,擁擠之中,老弱病殘之人分不到粥,林則徐就率眾捐款置辦“粥擔”,每一擔粥可供一百多人食用,粥擔分散來開,遠處近處都有,這樣就免去了食粥時的擁擠,使災民都能喝到粥。他動員人們有力出力幫著挑擔,力氣小的可以幾個人共同挑一擔。救濟的範圍日漸擴大,遍及城鄉內外,各州縣官紳看到這個賑災方法靈活管用,紛紛效仿,一時各地都有粥擔。因此雖是大災之年卻沒有被餓死的人。在林則徐的感召下,有的有錢人家沒有囤積居奇,而是買了米平價賣掉,有收養幼童和流亡乞丐的,還有捐修各項工程以代賑濟的。江蘇就這樣度過了嚴重的災荒。

由於自然災害,江蘇積欠了朝廷許多錢賦,分年征收顯然也會給正在恢複中的民力帶來巨大負擔,林則徐時常為此擔憂。恰好道光帝於道光十五年(1835)降旨:“皇太後六旬萬壽,所有各省節年正耗,民欠錢糧,及因災緩征、帶征銀穀,並借給籽種、口糧、牛具、及漕項、蘆課、學租、雜稅等項,著各該督撫等將道光十年以前實欠在民者詳悉查明,按照該省所屬之某州某縣銀穀若幹開單具奏,候旨豁免。”文忠立即督促官吏翻查簿冊、逐年核對,會同陶澍等人將江蘇兩屬統共熟田未完銀十五萬三千多兩、米穀二千一百多石、因災遞緩銀四百八十四萬九千多兩、米豆麥穀一百三十九萬五千多石通通奏請豁免,減輕了百姓負擔。

林則徐說:“水利之廢興,農田係焉,人文亦係焉。”一句話道出了水利與社會生活的密切關聯。江蘇號為澤國,賦稅出於農田,而農田係於水利。林則徐認識到,在農業社會裏,水利是左右社會、文化興衰的基本因素。1833年的大災暴露了江南水利失修的嚴重性。江南境內有吳淞江、黃浦江、劉河(婁江),古稱“三江”,其北又有白茆河,與三江相為表裏。各江河的支流縱橫交錯,形成得天獨厚的水利灌溉網。但水利失修之後,三江逐漸淤塞,反而造成危害。早年他任江蘇按察使時,朝廷就曾令他總辦三江(吳淞江、黃浦江、劉河)水利,但林則徐因那時母親去世沒能就任。陶澍任江蘇巡撫時修浚吳淞江,黃浦江也隨之挑浚(清除淤塞,開通河道—),完成了一部分工作。但是,劉河及其北部的白茆河的修整因所需經費較多,拖延了十年還未興辦。林則徐就任江蘇巡撫時,河道淤塞十分嚴重,太湖很難適時泄流,水患頻發,造成連年荒歉的局麵。林則徐深知“水利為農田之本”,“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疇多一分之利賴”,而且以工代賑還可以解決一部分災民的生活出路。連年不斷的災害促使他銳意興修水利,決定立即挑浚劉河和白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