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禁煙派第一號人物(3 / 3)

黃爵滋這份詞鋒銳利的禁煙疏,鋒芒直指結成鴉片銷售網絡的利益集團,朝野上下無不震動。眼看著鴉片流毒滲入帝國肌體甚至已經威脅到清廷的統治,道光帝對黃爵滋的奏陳不能不深思。他立即下旨,令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及直省各督撫發表看法、迅速具奏,朝廷再次展開禁煙政策的大討論。

6月28日,林則徐複奏,支持黃爵滋的嚴禁主張,他說,鴉片在中國泛濫,紋銀漸漸消耗在外洋,凡臣子都為此痛心疾首,“今鴉片之貽害於內地,如病人經絡之間久為外邪纏擾,常藥既不足以勝病,則攻破之峻劑,亦有時不能不用也”。又說,“治獄者固宜準情罪以持其平,而體國者尤宜審時勢而權所重”,鴉片流毒已經嚴重到今天的地步,斷斷不是常法所能防,不嚴格管理是不會有效果的;重治吸食,又給一年戒煙期限,是嚴明法紀、震懾人心的好辦法,合於聖人之義,與苛法不可同日而語。朝廷和各省大小官員必須團結一致,共同達成禁煙目標,永遠根除販煙吸食之風,這個方法就取得其應有的效果了。

為了達到這種效果,林則徐提出六條禁煙的具體建議:

一、責成州縣,盡繳煙具,並許核作州縣功過之數;

二、勸令吸食者自新,並將一年之期劃分四限,逐步遞加罪名,以杜因循觀望;

三、加重開館、興販以及製造煙具各罪名,並許限內繳具自首;

四、以嚴於所近的原則,給予官吏失察處分;

五、著令地保、牌頭、甲長,收查煙土、煙膏、煙具;

六、采用熬審之法,審斷鴉片吸食者。

此外,林則徐還附上《救迷良方》,公布了多年試驗有效的戒煙斷癮丸方、飲方各兩種,建議頒布各省,以便療治有煙癮的人。

接著,他又上了一個密片,闡述重治吸食、全麵禁煙的重要性。他說:“現在既有黃爵滋這個奏議,而且朝臣和各地官員奉旨交互議論,不僅僅全國上下都知道此事,詭譎萬端的洋人也一定有內奸給他們通風報信使他們獲知此事。這個禁煙奏議如果無聲無息湮滅、得不到執行,那麼洋人販煙以後就會更加大膽、為所欲為,其危害也要比先前更大了。所以臣以為必須眾人齊心協力,立誌除去鴉片之害……”

這個時期,林則徐以為鴉片來華隻是由於商販買賣,還沒有看到英國政府也是鴉片貿易的共謀。他雷厲風行,在湖北實行禁煙。他一邊訪查開煙館、販鴉片的人,一邊發布禁煙告示、散發《救迷良方》,並配製斷癮藥丸。對於真心悔改的人,林則徐暫免治罪並配發藥丸,待其除去煙癮再觀察其表現。很多形容枯槁的吸食者在林則徐的嚴厲打擊下戒掉了煙癮,恢複了健康。一些吸食者的父母、妻兒看到兒子、丈夫、父親戒掉煙癮、獲得新生,感念林則徐幫他們肅清彌漫家中的煙毒,不禁涕淚沾巾。林則徐在武昌、漢口鎮等處設局,收繳煙槍、煙鬥等吸食器具,當眾刀劈火燒。對收繳的餘煙,用桐油拌好、用火燒透,然後投入江中。不久,張際亮從京師來到武昌,與林則徐相互配合。這樣,真正落實的禁煙運動首先在兩湖地區展開了。

林則徐為官務實、政務繁多,但時刻不忘禁煙大事。在監修堤壩、查看水勢的途中,他還向道光帝奏報兩湖地區查禁鴉片的情形。林則徐說 :“民情並非不敬畏法令,吸煙之俗是可以改變的,全依靠執法嚴格……臣等查看輿情,並非不可挽救,因此借機勸告,寬猛兼施,呈繳鴉片、煙槍的令其改過自新,故意隱匿的則大力搜捕。不追究以往的責任,但嚴格管控現在和將來,務必努力改變吸煙之風。”

這段時間,各將軍、督撫都對黃爵滋的奏折發表了看法。對禁煙的態度,眾人還是沒有取得一致,道光帝又一次舉棋不定。林則徐對禁煙運動的前途深感憂慮,他擔心整個民族的身體和精神都要被鴉片摧毀。道光十八年(1838)10月初,林則徐再次遞交奏折。

11月9日,道光帝接到林則徐這份《錢票無甚關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片》的奏折,讀後陷入沉思。林則徐在湖廣地區取得的禁煙成就使他對禁煙產生了一些信心,而奏折中那句“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更是深深觸動了他。他知道,這是關係到大清王朝統治的根本問題。

道光帝令林則徐晉京陛見。此前,道光帝已采取某些行動,如將吸煙職官、王公等革職、革爵;諭令大學士、軍機大臣會同刑部研究各省所奏禁煙意見,將提議“弛禁”的許乃濟降為六品頂戴以示懲儆等,從而表明其禁煙的決心。

12月26日,林則徐到達京師。第二天起,道光帝接連在八天中單獨召見林則徐八次,商議禁煙大計。第五次召見後,道光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命他前往廣東,並節製廣東水師,辦理禁煙事宜。

欽差大臣,是明清時的一種臨時官職。“欽”,意為皇帝,“欽差”即皇帝差遣。因此,欽差大臣是由皇帝專門派出辦理某事的官員,因代表了皇帝本人,所以地位很高。

林則徐的心情既激動又沉重。他為皇帝支持禁煙、解救民族危難而深感高興,但也深知反對禁煙的勢力依然強大,他們一定會想盡辦法阻撓禁煙,前途難料。

1839年(道光十九年)1月8日,林則徐離京赴粵。他告別皇帝和師友,決心不負眾望、禁絕鴉片流毒。不久,祖國的南疆就升騰起銷毀鴉片的濃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