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絕百世(1 / 3)

正如元好問所讚:“自東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氣象。”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高逸的東坡

李白被稱為“詩仙”,蘇軾也被稱為“坡仙”。太白和東坡,二者的氣韻是相通的。李白有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到了東坡手中,就化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李白有詩“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而東坡吟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李白寂寥時長歎“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複驚”,蘇軾孤苦時則寫下“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無獨有偶,兩位當世最傑出的才子,都遭受了牢獄之災。李白因投奔永王李璘的幕下,被係潯陽獄中,差一點被殺;而蘇軾卻因寫詩獲罪,囚於烏台(禦史台),也險些喪命。有趣的是,蘇軾曾在《李太白碑陰記》裏專門為李白辯解,說他是受李璘的脅迫而不得不為之,其中的論點論據都不堪一駁(可參見筆者《華美大唐碎片》一書),大異蘇軾集中那些明晰透徹的文字,倒和李白當年自己強加辯解的詞語如出一轍(《為宋中丞自薦表》),應該是出於對李白超常的偏愛吧。

所以,有時我不禁懷疑,難道蘇軾是李白轉世而來嗎?李白有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蘇軾取來入詞“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是如此的妥帖自然,仿佛那就是自己的詞句,不必外求。詩仙、坡仙果為一身?

當年的蘇軾似乎也有所感,他曾夜著羽衣,佇立於徐州的黃樓上,一時間,飄然直欲升仙而去。他臨風感歎道:“以為李太白死,世間無此樂三百餘年矣。”

是的,三百多年了,沒有誰能在文章中重現過太白的神魄。所以,最了解蘇軾的黃庭堅在《寒食詩帖》上寫道:“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包羅萬有、吞食天地的氣度,曾經在李白筆下激蕩過,如今又賦予了東坡。經曆了“烏台詩案”後的蘇軾,在人生的低穀黃州,卻吟出宋代詞壇中最巔峰的句子。

我們學語文,一學宋詞,當然就少不了有蘇軾、辛棄疾他們的豪放詞。然而,正如蘇軾寫的笑話集《艾子雜說》中的故事一樣,富家的兒子天天吃現成的白米,不知道米從哪裏來,他以為米就是從布袋裏生出來的。而不少初學者,對豪放詞的感覺,也大體如此。要知道,詞這種體裁,原來隻是款款唱來的清詞麗句,無非是離愁別恨,男女燕婉之私。隻有到了蘇軾的手裏,這才脫胎換骨。詞的境界一下子開闊起來,走入一個新天地。正所謂“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詩詞到了宋代,偏重纖巧精致,遠輸盛唐時那種奔放如滔滔江河的風采,但唯有蘇軾的文字例外。陸遊在《老學庵筆記》裏盛讚過:“試取東坡諸詞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

正如元好問所讚:“自東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氣象。”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高逸的東坡

李白被稱為“詩仙”,蘇軾也被稱為“坡仙”。太白和東坡,二者的氣韻是相通的。李白有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到了東坡手中,就化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李白有詩“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而東坡吟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李白寂寥時長歎“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複驚”,蘇軾孤苦時則寫下“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無獨有偶,兩位當世最傑出的才子,都遭受了牢獄之災。李白因投奔永王李璘的幕下,被係潯陽獄中,差一點被殺;而蘇軾卻因寫詩獲罪,囚於烏台(禦史台),也險些喪命。有趣的是,蘇軾曾在《李太白碑陰記》裏專門為李白辯解,說他是受李璘的脅迫而不得不為之,其中的論點論據都不堪一駁(可參見筆者《華美大唐碎片》一書),大異蘇軾集中那些明晰透徹的文字,倒和李白當年自己強加辯解的詞語如出一轍(《為宋中丞自薦表》),應該是出於對李白超常的偏愛吧。

所以,有時我不禁懷疑,難道蘇軾是李白轉世而來嗎?李白有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蘇軾取來入詞“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是如此的妥帖自然,仿佛那就是自己的詞句,不必外求。詩仙、坡仙果為一身?

當年的蘇軾似乎也有所感,他曾夜著羽衣,佇立於徐州的黃樓上,一時間,飄然直欲升仙而去。他臨風感歎道:“以為李太白死,世間無此樂三百餘年矣。”

是的,三百多年了,沒有誰能在文章中重現過太白的神魄。所以,最了解蘇軾的黃庭堅在《寒食詩帖》上寫道:“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包羅萬有、吞食天地的氣度,曾經在李白筆下激蕩過,如今又賦予了東坡。經曆了“烏台詩案”後的蘇軾,在人生的低穀黃州,卻吟出宋代詞壇中最巔峰的句子。

我們學語文,一學宋詞,當然就少不了有蘇軾、辛棄疾他們的豪放詞。然而,正如蘇軾寫的笑話集《艾子雜說》中的故事一樣,富家的兒子天天吃現成的白米,不知道米從哪裏來,他以為米就是從布袋裏生出來的。而不少初學者,對豪放詞的感覺,也大體如此。要知道,詞這種體裁,原來隻是款款唱來的清詞麗句,無非是離愁別恨,男女燕婉之私。隻有到了蘇軾的手裏,這才脫胎換骨。詞的境界一下子開闊起來,走入一個新天地。正所謂“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詩詞到了宋代,偏重纖巧精致,遠輸盛唐時那種奔放如滔滔江河的風采,但唯有蘇軾的文字例外。陸遊在《老學庵筆記》裏盛讚過:“試取東坡諸詞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

依我看,蘇軾的詩詞文章,酣暢淋漓之處,恰好可以用他的《百步洪》一詩中的句子來形容:“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