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船”商量。孫中山為了慎重起見,叫宮崎寅藏“過船”。於是,官崎寅藏便被這安瀾號兵船帶到廣州,在劉學詢家住了一晚。劉學詢告訴他:李鴻章以為,在八國聯軍不曾攻下北京以前,不便有所表示。
原來,香港總督卜力受了陳少白與何啟的囑托,寫過信給李鴻章,勸李鴻章脫離清朝而獨立,與孫中山合作,成立中國的新政府。
官崎寅藏從廣州回到香港,帶了孫中山交給他的三萬元港幣,去新加坡找康有為,勸康有為與孫中山合作。到了新加坡,康有為不但不肯見麵,反而控告他為李鴻章派來的刺客。這件事,我在前幾節已經敘過。
孫中山由西貢到新加坡,救出宮崎寅藏,和宮崎寅藏乘日本輪船佐渡丸再到香港,於六月二十一日舉行起義前的第二次會議,所議決的大致仍與第一次的會議相同。
孫中山先由香港去日本,向菲律賓獨立黨領袖之一彭西借得了該黨托日本眾議員中村彌六所買的軍械;在各項準備工作就緒以後,就搭船南下,於八月初七日航經上海,未能登陸。兩天以後,孫中山抵達台北。
日本的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派遣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與孫中山接洽,計議援助革命軍的步驟。兒玉在原則上早已答應幫忙。台北的同誌雖不多,卻有一個興中會的分會,是陳少白在丁酉年(1897年)從日本來台北,訪問楊鶴齡的本家弟弟楊心如時所組織的。會友除了楊心如以外,有容祺年、吳文秀、趙滿潮等幾位。
一方麵,孫中山在台北積極籌劃;一方麵,鄭士良、史堅如、楊衢雲等人也在惠州、廣州、香港,三個地方加緊進行。
起義的時間,是閏八月十五日(10月8日)的夜晚,較原定的日子業已提前,鄭士良此時去了香港,向孫中山用電報請示。留在惠州歸善縣(惠陽)三洲田的武裝同誌,因清軍的前鋒已至黃岡,向三洲田進逼,決定先發製人,由黃福統率了八十位同誌,襲擊清軍陳良傑部於所駐紮的新安縣(寶安)沙灣。這是孫中山鼓吹革命以來,革命軍與清軍的第一次交戰。
結果是,革命軍獲勝,斬殺了四十人,俘虜了三十幾人,奪得洋槍四十杆,彈藥數箱。被俘虜的清兵自願剪辮子,加入革命軍。
當時,在三洲田的革命軍,全部僅有六百位同誌,三百枝洋槍,九千發子彈。司令部的所在地,是三洲田的馬欄頭,羅生同誌的房屋。作戰時所用的旗幟,是先烈陸皓東所擬定的青天白日旗。
聚集在新安之北的虎門及其附近,另有黃江喜所率領的若幹同誌靜候三洲田的部隊前來,夾攻新安縣城。
但是,三洲田的部隊在攻下沙灣以後,轉向東北,放棄了夾攻新安縣城的計劃。這是因為,鄭士良由香港回來,趕到沙灣,傳達孫中山的最近命令,叫大家改向廈門的方向前進。
在二十一、二十二日兩天,革命軍分三路向清軍進攻,一路攻惠州府城,一路攻博羅縣城,一路攻鎮隆鎮。惠州與博羅未能攻下,卻在鎮隆獲得又一次的勝利,斬殺了姓嚴的一個守備與幾十名清兵,俘虜了歸善縣丞兼管帶杜鳳梧,奪獲洋槍七百多杆,子彈五萬發,馬十二頭。
兩天以後。閏八月二十四日,革命軍又打了一次勝仗,地點是在永湖鎮附近,俘虜了清兵數百,洋槍五百餘杆,子彈數萬發,馬三十餘頭。在這一役中,清軍的人數有五六千。革命軍僅有荷槍之士一千,徒手的同誌與民眾兩三千人而已。
兩天以後,革命軍推進至崩岡墟,擊走清軍。又過了兩天,革命軍推進至三多祝(在惠陽之東南,海豐之正西),沿途,人民對革命軍放爆竹,送東西,表示歡迎,並且有日益愈多的人,請求參加。總計前後來參加的,已在兩萬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