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節(1 / 3)

,燒他,用盡了種種殘忍的酷刑,他依然不肯說出任何一個同誌的名字。

終於,在九月十八日這一天,他被斬首。

他從容就義,與陸皓東在乙末年為革命而犧牲之時的風骨,後先輝映。他與陸皓東和其後的鄒容、林覺民等人,都是中國革命史上令我們追懷、景仰的先烈。

他出身士族,是讀書人家的子弟。祖籍浙江紹興,生長廣東番禺。七歲喪父,事母極孝,對胞兄古愚與胞妹憬然均十分友愛,待朋友全是一股熱忱,對革命的忠貞始終如一。他多才多藝,工於書法,精於繪畫,豐姿翩翩,原是所謂濁世之佳公子。但是,他感慨國難,薄八股而不為,一心物色英雄,共謀大舉。他在美國人所辦的格致書院讀書,其後認識了在廣州的東亞同文會會長日本人高橋謙,由高橋謙而結識了宮崎寅藏與陳少白、楊衢雲,加入興中會,瞞了母親跟宮崎寅藏去上海(為了怕母親憂慮而隻說是去日本遊曆),到了上海便偕同畢永年去兩湖,訪尋會黨領袖,邀他們去香港與興中會合作成立了興漢會,其後又親自去日本,拜見孫中山,頗受孫中山器重。

誰料到,他以這樣的命世英才,竟不幸而在如此短促的時間以內,遭了清方官吏的毒手,這真是中國革命的一大損失。

孫中山在《孫文學說》裏“有誌競成”一章中說:

“堅如聰明好學,真摯誠懇,與陸皓東相若。其才貌英姿,亦與皓東相若。而二人皆能詩能畫,亦相若。皓東沉勇,堅如果毅,皆命世之英才,惜皆以事敗而犧牲!元良沮喪,國士淪亡,誠革命前途之大不幸也。而二人死節之烈,浩氣英風,實足為後死者之模範,每一念及,仰止無窮。二公雖死,其精靈之縈繞吾懷者,無日或間也。”

他就義以後,李紀堂派了一位同誌蔡堯,在夜間秘密移走屍體安葬,立了一個石頭,石頭上刻了“司馬氏”三個字作為暗記,其後,陳少白寫了一首碑銘,刻在一塊碑上:

“雄心脈脈,寒碑三尺。後死須眉,爾塋爾宅。國人欲複,哲人不歸,吾族所悲,異族所期。玉已含山,海難為水。蹇蹇此躬,悠悠知己,天蒼兮地黃,春露兮秋霜,胡虜兮未滅,何以慰吾之國殤!”

《細說民國創立》一五、再接再厲

庚子惠州之役失敗以後,孫中山於陰曆九月二十五日(1900年11月16日)由台北回抵東京,寫信給留在上海的平山周說:“茲改議著宮崎兄前去上海,因彼與前途相善,便於商量各件也。前交足下帶去上海之信,望即由‘書留郵便’寄來橫濱,交黎炳墀兄收入轉交與弟可也。……”

信中所指的“前途”是誰呢是李鴻章的幕僚、孫中山的小同鄉,一個極有錢而野心頗大的人劉學詢。他在庚子年是一位幕後很活躍的人物。陳少白曾經托了興中會的一位重要會友何啟,曾經在義和團起事於北方之時,說動了香港總督卜力,由卜力出麵,勸李鴻章以兩廣脫離清廷,與孫中山合作,另建政府。李鴻章一時竟然接受,叫劉學詢寫信到東京,約孫中山南來晤談。晤談的地點,是香港。誰知,當孫中山踐約南來,於陰曆五月二十一日船抵香港海麵之時,不僅李鴻章不曾來,劉學詢也隻是派了一艘軍艦來,說要接孫中山去廣州。孫中山看出了李氏缺乏誠意,便派了宮崎寅藏作為代表,到廣州找劉學詢探詢一個究竟。果然,劉學詢告訴宮崎寅藏,說李鴻章的意思,要等到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再說。此後,孫中山便去了西貢,而宮崎寅藏去新加坡找康有為商量合作。這些話,我在前麵已經略為提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