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節(1 / 3)

洪全福本人,由澳門去香山,糾合同誌。

還有一些槍械,是向沙麵的曹法洋行訂買的。定洋已經付了十幾萬,卻遲遲交不了貨。眼看起義的日子(壬寅年除夕,1903年1月28日)快到,李紀堂不免著急。洋人經不起嚴催,便向清方的一個姓楊的軍官、捷字營管帶(營長)故意泄漏秘密。楊管帶報告上峰,上峰派人到香港,通知香港政府。於是總機關和記棧於十二月二十八日被搜查,捕去同誌三人,仆人二名。廣州河南下芳村的繼業公司與若幹分機關都在兩天以後,十二月三十日被破,捉去了粱慕信等十位同誌。粱慕義與李順、鄧桂華二人,於正月初三搭船逃往香港,在碼頭上被捕。

在預定起義日子以前的一兩天,梁慕光從沙麵的另一家洋行買到了快槍二百杆。用小船運往花埭的大通煙雨湧,在運到湧口之時,被楊管帶的兵丁攔住。粱慕光拔槍抵抗,殺死一兵,泅水脫險。洪全福也從香山走到澳門,在澳門裝了兩個舢舨的搶械,向廣州進發;航行到百口村,被該村的老百姓糾纏,隻得撇下這些槍械逃走。

其後,洪全福住在新加坡,改名浮萍;在新加坡得病,回到香港,死在國家醫院。粱慕光與李植生去了日本,住在橫濱,繼續於孫中山領導之下,參加革命工作。

在香港被捕的,因謝纘泰與《字林西報》記者英國人根寧竭力營救,全被釋放。(清方要求引渡,被香港政府拒絕。)

在廣州被捕的人,有七個人被殺:粱慕義、陳學靈、葉昌、劉玉歧、何萌、蘇居、李秋帆。有三個人被判二十年監禁:李順、蘇子山、梁平。另有一位葉術容,病死在牢裏。(這是馮自由在《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中所說。依照陳春生在《建國月刊》第五卷第二期所發表的《壬寅洪全福廣州舉義記》,被清吏殺害的另有梁慕信、葉勝、洪達明、李棠等人。)

謝纘泰此後不再從事於實際的行動,仍在英文《南華早報》上寫文章鼓吹改革。他的父親謝日昌於癸卯年二月因積憤成疾而死。

《細說民國創立》一七、革命潮

在辛醜壬寅(1901與1902)兩年,隻有謝纘泰等人的“大明天順國”事件算得上是一種軍事性的革命行動。孫中山住在日本,致力於啟發留日學生的革命思想。要等到乙巳年(1905年)同盟會成立以後,才跟著發生了 1906年的萍醴瀏之役、孫中山所親自指揮的丁未年(1907年)黃岡之役與同一年七女湖之役。

值得一提的,是癸卯年(1903年)四月周雲祥在雲南武裝抗清。他是蒙自縣一家錫礦的礦主。縣知事楊某派三百多兵士來搜繳他的礦廠衛隊的軍械,被他迎頭痛擊,殺了二百多名。然後,他一不做,二不休,攻占了臨安、石屏、阿迷、寧州。可惜的是,他僻在邊陲,未能與鄰省的誌士會黨聯絡,隻想據滇自保,沒有澄清中原的雄圖,終於寡不敵眾,喪失了所占領的州縣,隱姓埋名以死。

傳說,他之所以反清,一方麵是激於清廷承認劃雲南為法國的“勢力範圍”,一方麵也是因為從某一位來到雲南的革命黨人的手中,接到若幹本宣傳革命的書籍,讀了以後才決心“揭獨立旗,擊自由鍾”。

這個“某一位”來到雲南的革命黨人,很像是秦力山,然而並不是他。他是湖南長沙人,在庚子年起義於大通以後,到了新加坡,由新加坡去了日本,和戢元丞、沈雲翔、雷奮、楊蔭杭、王寵惠、馮自由等人共同創辦了《國民報》。再其後,在壬寅年三月與章炳麟(太炎)、馮自由等一共十個人,發起了“中夏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再其後,又到了上海,幫助戢元丞辦《大陸報》。在癸卯這一年,他留在上海,未去雲南。次年,他去香港,住在中國日報社,與陳少白等人策動廣東省的防軍,曾經冒險進入廣州三次。又過了一年,他才到了緬甸仰光,在《光新報》上發表了“說革命”十六章。三月間,由緬甸進入雲南,到騰越幹岸,受土司刀安仁之聘,辦理“軍國民學堂”,辦到十月,病故。死時,年紀才二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