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節(1 / 2)

起義以後,於陰曆九月二十三日被山東的革命同誌推舉為都督,仍舊暗中與清廷文電往還,終於在十月初八日通電“取消獨立”。)

孫中山發現宣誓書與文件被偷,寫信告訴朱和中與胡秉柯。朱和中邀集在柏林的同誌,聯名回信,說:“盟據雖失,我輩執心不變。二王之事,同人無一不痛恨者。如先生準許補簽盟據,一律願補”。胡秉柯也邀集了在布魯塞爾的同誌,討論此事,議決由胡秉柯去巴黎,向孫中山聲明同誌“無一有悔心”。胡在巴黎也分別見了孫寶琦與二王湯向。胡見孫寶琦,是為了探聽究竟。孫寶琦說:“你們年青人,隻逞血氣之勇,不好好念書,學問未成,就作政治之運動,真是淘氣的孩子!收到你們的盟據嗎哈哈!”胡秉柯說:“什麼叫做盟據”孫寶琦說:“有你的,你還不知道嗎”然後,孫寶琦就把二王湯向的無恥行動,對胡秉柯和盤托出。

胡找到二王湯向,取回布魯塞爾與列日各同誌的宣誓書。二王回到柏林以後,也把柏林各同誌的宣誓書,交給薛仙舟,轉還大家。

此後,二王與湯向離開革命的道路。重新填寫宣誓書的,在布魯塞爾有賀之才、史青、胡秉柯、魏宸組、俞毓西、劉蔭弗、李蕃昌、李仁炳(崇武)、程光鑫、陳寬沅等十人;在巴黎的,僅有唐豸一人。其餘的人,後來也有不少陸續參加。在柏林的同誌議決:等到孫中山將來在東京或香港成立機關以後,才重寫宣誓書,於寫的當天就裝上信封寄走,以免遺失。在柏林的同誌之中,朱和中、周澤春、錢彙東三人,特地去布魯塞爾,和賀之才等人聯絡,共同決定了今後對吸收同誌必須嚴格;每月每人省下官費的十分之二,積存生息,留作革命之用(其後於孫中山三度四度來歐之時,交給了孫中山);每月聚會二次,研究革命方法及建設事業;設立編譯部,投稿到外國報紙上,讓外國人明了中國革命之宗旨。

同盟會於乙巳年六月(1905年7月)在東京正式成立,朱和中與周澤春、錢彙東三人便把他們的新宣誓書,寄了來。在同盟會的乙巳丙午兩年的名冊上,錢彙東被寫作錢祖元。祖元是他的本名,彙東是號。馮自由的《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中,把“彙東印成“彙春”,春字可能是東字之誤。張難先的《(同盟會)鄂籍會員名錄》,把“彙東”二字印成“會東”。會字與彙字可以通用。

布魯塞爾的十個同誌的名字,也都在這個名冊之中;唐豸的名字未見。名冊上另有胡錚、祝乾逵、王鴻猷、左德新、潘親瑞五個湖北人的名字,這五人似乎也都是在歐洲宣誓入會的。石瑛、黃大偉、揚循祖、高魯這四人的名字,卻不見於乙巳、丙午年的名冊,可能是遺漏了,或登記在丁未年以後。張難先的《(同盟會)鄂籍會員名錄》,有唐豸、石瑛、黃大偉,也有楊蔭渠、姚業經、劉庠雲、馮承鈞、李四光(於門、魚門)、李標、王治緷;不過,把李四光寫成李光泗,李標寫成李彪,王治緷寫成王治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