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 別恨繞江城 鐵劃銀鉤兩行字 歧言無限丁寧 相逢異日可能憑 河梁攜手處 千裏暮雲橫
秋瑾就義以後,吳芝瑛派人叫一個善堂收屍裝殮,停在善堂,後把她葬在西湖西冷橋之旁。清廷知道了以後,命令地方官把她的墳墓掘開,取出棺材,丟在荒地;又叫湖南巡撫通知王廷鈞,把棺材運到湖南去,厝在祖墳。其後,辛亥武昌起義成功,湖南都督譚延闓主張安葬秋瑾在嶽麓山上,浙江都督朱瑞主張把她安葬在西湖。結果,朱瑞的主張獲得實現,重行葬她在西泠橋旁,原址的對麵。原址之上,建了一個亭子,題為“風雨亭”。新墓之前,建了一所“秋祠”。孫中山親自來到杭州,在秋祠主持了一次追悼大會。在她就義的地點,紹興城的古軒亭,同誌們也立了一座紀念碑。
《細說民國創立》四一、戊申欽廉上思之役
戊申年二月二十五日(1908年3月27日),黃興統率“中華國民軍南路軍”,由越南進入國境內的東興。
“南路軍”的構成分子,是曾經占領過防城的王和順舊部,與曾經占領過鎮南關的黃明堂舊部。黃興被孫中山任命為該軍的總司令。這時候,孫中山業已被迫離開越南;留在河內的機關部,由胡漢民負責。
這一次,準備工作做得相當好。同誌們軍裝齊整,雖則人數僅有二百餘人,而盒子炮卻有一百幾十枝,子彈也不少。他們列隊而進,擎著青天白日旗,吹著號角。在進入國界以後,人民放了爆竹,扶老攜幼,站在路旁歡迎。清軍來了一小隊,立刻被衝散。東興入於革命軍的掌握。
二十七日下午,革命軍進抵小峰,擊斃迎麵而來的清兵五人,收降三十餘人。清軍管帶(營長)楊某。率領六百多人下山來戰,黃興分軍為三隊,一隊伏在田野,平射;一隊占住對麵的山頭,俯射;一隊繞到敵後,突襲。敵軍大敗,隻剩下五十餘人。
二十八日,革命軍繼續前進,與清軍另一營遭遇,清軍戰敗,躲入一個村屋,射死革命軍兵士一人,革命軍用炸彈還擊,殺死清兵一百多人。
當天,清軍協統郭人漳率部來支援楊管帶,被楊部認作革命軍,互射了一陣,死了一哨官(排長)。
二十九日,革命軍進抵大橋,有清軍兩營來戰。清軍又敗,陣亡了一個“營官”。三月初二日,革命軍布陣於馬篤山,靜候清軍三營來攻。交戰以後,清軍的指揮官龍管帶被黃興親自射中,墜馬。另一個營官廖丁遂棄軍而逃。清兵大敗,有兩個哨官被俘,有三十多名士兵反正,當場剪發。截至此時為止,革命軍連獲四次勝仗,奪得步槍四百餘枝,而傷亡僅有四人。革命軍的實力,已從二百左右擴充到六百以上。
其後不久,郭人漳領了三千多兵,對革命軍采取包圍形勢,被革命軍夜襲,不戰而逃。此後,革命軍縱橫於欽廉、上思三個府州縣的隆雁、陳塘、那悮、馬路墟、柳綠、鳳岡。而清軍疲於奔命,無可如何。
到了月底,革命軍子彈用完,接濟不上,解散。主力退入十萬大山,黃興本人與黎仲實等同誌回越南。子彈之所以接濟不上,由於郭人漳首鼠兩端。他原與黃興約好,在得到反正的機會以前,隨時輸送子彈。事實上,他也送了幾次,而每每因時間地點錯過,革命軍收不到。有一次,他的兵因誤會而被革命軍攻擊,吃了敗仗。他惱羞成怒,便不再輸送子彈,而且和革命軍打起真仗來。
《細說民國創立》四二、戊申河口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