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節(1 / 3)

梅卿帶了一筐子炸彈伏在屋簷之上,用一顆一顆的炸彈對抗敵人的排槍,也支持了相當長的時間。曹亞伯說:“一共製成了三百顆”。事實上,超過此數。莫紀彭說:“喻培倫告訴他,除了留在喻的機關(廠後街十一號)的若幹顆以外,放在小東營的有五百顆。”

大刀,也在東莞訂製了三百把,由黃俠毅運來廣州。(報告書上的“打刀費”僅僅列了七百零六元,所指的可能不是這一批。)

這些武器,大部分均在起義的日期以前秘密運達廣州城內外的各機關。

機關之多,也是革命史上空前的。單就曹亞伯一人記憶所及的而論,便已有了三十八處,而旗下街的九處僅有一處被列入這三十八處之內。最重要的一處機關,是黃興、林時塽【剪文公:shuang,指高而明朗的地方。同“爽”】等人所住的小東營五號,也就是全軍發號施令的所在。

原定的總司令,不是黃興,而是趙聲。黃興是副司令。在統籌部,黃興為正,趙聲為副。在總司令部,趙聲為正,黃興為副。

原定的“選鋒”,是五百人,其後增加為八百人。所謂“選鋒”,是革命同誌另成一個部隊,作為發難的先“鋒”。為什麼要有選鋒是“鑒於曆次軍隊民軍發難,時生困難,苟非有一部義勇之士發難領導,實無以奏圓滿之效”。選鋒的來源,有廣東人、福建人、安徽人、四川人、江蘇人、南洋各地的華僑。選鋒的教育程度,有留學生,有教員,有軍官,有商人,有工人,有農人,有技擊家,有傳教士,也有一位消防會會長。就性格而論,選鋒都是一些知有國而不知有家有身、以必死的決心爭取革命勝利的誌士。

原定的戰略,是選鋒十路並起,新軍與巡防營響應。

這戰略是黃興所擬定的,於三月初十日(4月8日)經由統籌部會議通過。十路的負責人,任務與選鋒的人數及成份如下:

路別 負責人   任務     選鋒人數  成份

一  黃興    攻兩廣總督衙門 一百 華僑與福建同誌

二  趙聲    攻水師行台   一百 江蘇與安徽同誌

三 莫紀彭、徐維揚 攻督練公所   一百 廣東北江同誌

四 胡毅生、陳炯明 防截旗界,占領 一百 廣東東江同誌與

歸德門與大南門    民軍

兩城樓

五 黃俠毅、梁逸  攻警察署、廣中 一百 廣東東莞同誌

協署,守大南門

六  姚雨平    占領飛來廟,攻 一百

小北門,迎新軍

七  李文甫    攻旗界、石馬槽 五十

軍械局

八  張六村    占領龍王廟   五十

九  洪承點    破西槐二巷炮營 五十

十  羅仲霍    破壞電信局   五十

當時出席統籌部會議的,有數十人之多。都讚成這個戰略計劃,公推趙聲為總司令,黃興為副司令,也加推了若幹“放火委員”,分別擔任在旗界九處機關放火。

惟獨譚人鳳一人對這戰略計劃表示異議。他說:“十路並起,力量太分散。將軍署(旗界)沒有防備的必要,因為將軍孚琦已被溫生才刺死,新任的將軍未到,旗兵軍心渙散,領導無人。警察署與督練公所也不值得一攻:這兩處均沒有多大實力。實力大部分在李準手上,選鋒不如集中力量,先攻水師行台,炸死李準,然後進攻總督衙門,加以占領。城外新軍的事,可以交給趙聲去辦。”他尤其反對黃、趙二人均自領一路,使得全軍缺乏一個“居中調度指揮”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