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節(1 / 3)

而論,宋教仁等的貌似分裂的行動,值得同情,雖則他們對於黃、胡二人的責備不甚公允。黃興並未灰心,胡漢民亦未深居燕處。他們兩人內心的痛苦,較之宋教仁等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全黨的多數菁英犧牲殆盡,經費毫無餘存,而若幹未死的,流離失所的同誌急待安插,怎麼會有心情和宋教仁等人商量如何立刻再接再厲,卷土重來呢

香港統籌部(南方分會)可謂筋疲力竭,而孫中山又遠在美洲,東京本部在事實上等於名存實亡,隻有劉揆一以庶務的名義一個人在那裏苦撐。在如此青黃不接的情形之下,能有宋教仁等振臂一呼,的確也剛好填補了一個空隙。在湖北的基層革命同誌,得到“同盟會中部總機關”的鼓勵,在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一舉而占武漢三鎮。接著,長江各省紛紛響應,這“中部總會總機關”的功績,真值得大書特書。

總機關有五個總務幹事:宋教仁、陳其美、譚人鳳、楊譜笙、潘祖彝。派到各省區去的主持人是:南京,鄭讚丞、章木良;安徽,範鶴仙;湖北,居正;湖南,曾傑、焦達峰。

居正是廣濟人,原名文駿,字嶽崧,己亥科秀才,日本法政大學學生,於乙巳年(1905年)十一月十八日入盟,主盟人是宋教仁,介紹人是陳乾(肇一)。陳乾與他在壬寅年(1902年)已經換帖結拜為兄弟:陳乾行二,他行三,同時換帖者一共十四人,石瑛

行六,田桐行七。

《細說民國創立》五五、共進會

1907年,何其義、張百樣、焦達峰、鄧文輝、劉仲英(公)、居正等人在東京成立“共進會”,作為同盟會的外圍團體,用以吸收會黨分子,推進革命。

“共進會”奉孫中山為總理,總理之下,另設會長一人。宗旨,也在大體上與同盟會一樣,隻是把“平均地權”四字改為“平均人權”。

共進會的第一任會長,是張百祥;第二任,是鄧文輝;第三任,是劉仲文。

共進會的湖北省主盟人,是孫武。孫武是夏口(漢口)柏泉鎮人,原名葆仁,字堯卿,武備學堂畢業,官至嶽州威武營管帶,因參加過唐才常的自立軍密謀(受委為嶽州司令),而不得不棄職亡命,其後回鄂,加入了科學補習所,於科學補習所被封以後去日本,入成城學校,又因反對日本政府取締留學生而回國,加入日知會。在日知會被封“後去東北,訪吳祿貞,然後又去日本,在日本加入了共進會,於戊申年(1908年)九月回湖北,主持共進會在湖北方麵的工作。

三個月以後,焦達峰從日本來,幫他的忙。雖則是孫武在己酉年(1909年)秋間為了避免清吏的緝捕而離開武漢,到香港住了一些時(在香港加入了同盟會,由馮自由主盟),共進會的會務卻未中斷。孫武本人在庚戌年(1910年)回來,把會務又進一步大加擴充,吸收了很多軍中的人物。

居正在辛亥年(1911年)正月十六日離開廣濟,來漢口,看到同盟會香港統籌部黃興托人帶給他的信,叫他在湖北主持準備響應廣州起義的工作。他和孫武密切合作,於是共進會的業務突飛猛進。譚人鳳在正月二十五日也來到武漢,交了八百元給居正。居正便和孫武、楊時傑等人,租了漢口長清裏九十八號作為機關,居正本人住在裏麵主持一切,又選定了武昌胭脂巷十一巷胡祖舜的住所作為分機關;設一個“同興學舍”在巡道嶺九號,作為同誌們來往暫住的寄宿舍,由陳磊主持;設一個“同興酒樓”在黃土坡工程營附近,吸收軍界同誌,由鄧玉麟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