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人站在自己立場則相爭;彼此互為對方要想則相讓。一讓一爭,遂為中西兩不同精神。有人說,中國禮讓一詞在西文中直無適當之字可譯。此足見兩方人生之異趣矣。“一爭兩醜,一讓兩有”;此我民間流行諺語。在西洋縱不說它是相尚以爭,但此以爭為醜之心理殆非他們所了解。至於讓則兩有之理,亦是我們就事實上慢慢體認得之。更有所謂“學吃虧”之說,飽經世故者每以此教年輕人;其中雖亦有道理,卻難免流於鄉願了。
二十二.最大之偏失
社會人生照這樣下去,流弊之最大者,是在個人將永不被發見,而自由竟變為無主之物。
個人為自由之主體:自由即個人之無形底領域,故亦曰“人權”。唯其無形,所以不遇到問題,不易發見。西洋以中世集團生活對個人幹涉太強,到近世發生反抗爭執,群己權界乃以確立。這是一條正常簡便底發見之路。中國既以缺乏集團而幹涉不強,以趨尚情誼而緩和壓迫,以好為折衷而不致逼出問題,更重要者複有兩點。一則在情感中產不出界域來,於一切為了對方之中掩藏了蔑視人權,又一則始終沒有站在自己立場說話機會,主體隱沒不得建立,所以“人權”“自由”皆三五十年來輸入之新名詞,從前中國人無此觀念。
當輸入之初,一般反響則如我在廿年前所說:
(上略)他對於西方人之要求自由,總懷兩種態度:一種是淡漠底很,不懂要這個作什麼?一種是吃驚底很,以為這豈不亂天下!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三十六頁)
嚴幾道先生更早亦說過,中國人聞西哲平等自由之說“常口呿舌矯駭然不悟其義之所終”。他並不像正感受不自由之苦者,那樣歡喜踴躍於得解放,而卻是詫訝不解和不感興味。即此可見既不同於西洋中世,又不同於西洋近代。像西洋近代那一段“人的個性申展史”,誠為中國人所未經曆;假如沒有外界潮流輸入的話,他並將永遠領會不到。
自近代人生觀念輸入以來,中國社會得以自鏡其失之處似頗多;然要而言之,其故皆坐個人人格隱沒不明而已。這是始意所不料,而終無可免底偏弊。
二十三.人生第二態度
中國式底人生,最大特點莫過於他總是向裏用力,與西洋人生總是向外用力者,恰恰相反。此點細尋上文,已自可見;為提起注意,特分就倫理本位職分業途兩麵說之如下。
每一個中國人,統為其四麵八方由近及遠各種倫理關係所包圍,大有“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之概。其日常實際生活,觸處都是對人的問題。而且這比其他問題,還要迫切。假如人的關係弄不好,便馬上不了。首先父子、婆媳、夫婦、兄弟等關係若弄不好,便沒法過日子,乃至如何處祖孫、伯叔侄輩,如何處母黨妻黨一切親戚,如何處鄰裏鄉黨,如何處師弟東夥,種種都須要當心。所有這許多對人問題,都使人向裏用力以求解決,與對物問題完全兩樣。例如不得於父母者,隻有轉回來看自家這裏由何失愛,反省自責,倍加小心,倍加殷勤。莫問結果如何,唯知在我盡孝。此即為最確實有效可得父母之愛者;外此更無他道。若兩眼唯知向外看父母的不是,或一味向父母頂撞,必致愈弄愈僵。其他各倫理關係要亦不出此例。蓋關係雖種種不同,事實上所發生問題更複雜萬狀;然所求者,卻無非彼此感情之融和,他心與我心之相順。此和與順,強力求之則勢益乖;巧思取之,則情益離;凡一切心思力氣向外用者,皆非其道也。不信,試想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