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發揮中國的長處以吸收外國的長處(2)(3 / 3)

轉過來再看:代表全村負責公務者為村理事,村理事由村學學董中之一人或二人任之。在學董須知裏麵,則囑告:遇事公開討論,求得多數人了解與讚助。又囑告他要希望大眾監督公事,免出毛病。凡此種種,皆是“站在團體一麵,則尊重個人”之義。由此一麵處處啟發眾人過問公事,便引他們從被動轉為主動。對治了被動之病。

所以倫理關係互以對方為重之精神,適用到團體生活,實在是一仙方,既使中國人從散漫入組織,又使中國人從被動變主動。一個進步的團體生活,亦所謂民主的團體生活,於是成功。

但以上隻說了發揮固有精神之一麵,還有一麵,便是要以“人生向上”精神引進團體組織。西洋近代國家和地方自治團體,無非為民眾謀福利而已,其人生向上精神殊不足。四五十年來,中國舉辦地方自治所以失敗無成,一則誤在摹仿西洋個人權利觀念,二則誤在摹仿西洋公共福利觀念。福利豈能不要,但眼中隻知有福利,忘了“人生向上”則不可。按照中國精神,福利應該隸屬“人生向上”之內。所謂發揮固有精神者,倫理精神是其一,同時還要揭出“人生向上”精神才行。鄒平的村學鄉學,明白地說:村學是一個團體,鄉學是一個更大的團體:結此團體幹甚麼?為的是“齊心學好向上求進步”。一家兄弟同住,弟弟要強,哥哥不正經幹是不行的。夫婦倆過日子,這個好好地過,那個不好好過是不行的。闔村的人大家不齊心,沒有能辦好的事。不但一人不好,連累一家,一家不好,連累一村;“並且村裏情形不好,影響一家,家裏的情形不好,影響到一個人自身。要一身好,還須要一家好,要一家好,還須要一村好才行。因此我們闔村的人要聯結起來,共謀一切改良的事,大家振作,合力整頓。”——此引錄村學鄉學須知原文一段。

向上精神提振起來,則地方公益自然興辦,福利自然實現。為了“齊心學好向上求進步”之口號,常常在心目間一刻不忘,所以化社會為學校,全村之人為學生(仿照古時鄉約稱約眾之例稱為學眾)。村中公共機構,不稱為村公所,而稱村學,納地方自治於全村向上求進步之中。“倫理情誼,人生向上”。自周孔以來數千年,早於人心深處大有啟發,今天要民族複興,必從複興此精神入手。否則精神不振,更何能吸收外來東西?

十一.以團體組織運用科學技術

團體組織是好的,科學技術是好的,但二者在西洋未曾配合好。何以言之?此即為近二百多年,科學技術的進步,與資本主義的工業,互為因果。資本主義是個人贏利,自由競爭。科學發明有助於贏利;贏利獎勵了科學發明。一切新技術新發明,掌握在資本家私人手裏,而未曾掌握在社會公共手裏。大利既在資本家之手,而大權亦隨之在其手。團體組織(此指國家說)雖有進步,亦不免為其所左右。內則演為階級鬥爭,外則演為民族鬥爭,整個世界為之擾亂不安。新中國文化之建設,應該避免此一錯誤。

如何避免呢?如上文所說,以固有精神引進團體組織;同時再以團體組織,引進科學技術,而應用之,則技術大利,自然囑於公共所享有。恐怕抽象理論,不易了解,試舉一事例以明之,例如村學鄉學在養蠶或植棉地方,就要提倡蠶農或棉農組織合作社,實行生產合作。要采用任何一新技術一新設備總非合作社辦不了。甚且需要合作社的聯合才行。技術越進步,愈需要大聯合,而後乃能采用。凡事不能一步登天,組織亦必從小慢慢到大:技術亦必慢慢進步,更進步極進步。合作組織不大,技術進步不了,如是技術隨組織而來,即是技術操於組織之手,一切好處自然歸公。既無壟斷,亦無競爭。始終以人為主體,人始終以互相尊重彼此合作為途徑。根本既立,一切順理成章。即整個國家亦建築在這上麵,利不集中,權亦不集中,從小範圍到大範圍,從國內到國外,都是和平安定的。其不同於西洋之處,就在人對人的組織,先安排好,掌握了人對物的科學技術而發達之,卻不是在人群組織種種不安之中,發達了科學技術。

末了說一句:此新中國文化之路,也就是世界文化轉變之所趨向。我們固要發揮中國的長處,吸收外國的長處;而他們不領取中國的長處,世界人類更無從得救。

(《發揮中國的長處吸收外國的長處》,北碚管理局

出版,1949年10月,民生公司印刷社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