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軍:中軍將荀林父(前麵介紹過了,又稱中行恒子,是個沒主見的人),中軍佐先縠(縠音穀。字彘子,故又稱先彘子,一代軍事天才先軫之孫,可惜他並沒有繼承自己祖先的優秀才能,不但完全不懂打仗,還是個獨斷專行破壞團結的分裂分子),中軍大夫趙括、趙嬰齊(亦是趙盾同母弟,趙括食采於屏,趙嬰齊食采於樓,故二人又稱屏括、樓嬰。此二人和趙同的母親都是晉文公的愛女伯姬之子,因此他們壓根就看不上戎狄之女叔隗所生的趙盾趙朔父子,趙朔雖名為趙氏大家長,官職也更高,但卻完全無法製約他這三個叔叔的行動,最終導致了後來“趙氏孤兒”慘案的發生,當然,這是後話)
其他將領:司馬韓厥(韓穿族弟,趙衰義子,諡號獻子,故又稱韓獻子,晉大族韓氏大當家,趙氏集團的堅定盟友。晉國的司馬是掌管軍法的官員,當年城濮之戰趙衰也擔任過同樣的職位,是個容易升遷的肥差),大夫逢伯,鮑癸。
搗亂壞事的人:魏錡(晉文公時晉國第一高手魏犨之子,諡號為武子,食采於呂、廚,故又稱呂錡,廚武子。魏錡身為名門之後,這個時候卻隻得屈居下軍大夫荀首的禦者——讓一個武林高手去當小車司機,其鬱悶可想而知。人一鬱悶哪,那就得壞事,這個咱們後麵再來慢慢詳述),趙旃(旃:音沾;趙旃:趙朔的表弟,幫助趙盾弑君的那個趙穿的兒子,因為趙穿曾經弑君,地位尷尬,故趙盾雖然很感激他這個從弟,卻沒法重用他們父子,所以趙旃心裏也挺鬱悶的,於是他便和同樣鬱悶的魏錡一拍即合,在此戰中給晉軍大大的搗蛋了一回,間接的幫了莊王一個大忙。)
晉軍這個將帥名單說明了一個問題,城濮之戰以來,晉國的豪門大族越來越多了,為了滿足各大家族的權力需要,晉國隻好增加軍職,但是畢竟僧多粥少,在這種情形下,魏錡和趙旃這樣的不滿者就自然而然應運而生了。後來到了公元前588年,晉國幹脆建立了六軍。將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騅、趙旃等六人統統提拔當了卿,六卿變成了十二卿,這樣官兒位才夠了用。
不管如何,此一戰,晉楚雙方真是高手雲集,精英盡出,本劇的最縞潮就要上演了,大家千萬不要轉台喲!
(十五)黃河大決戰
相較於本書前麵講的幾場戰役來說,邲之戰的戲劇性不如韓之戰,規模和場麵不如城濮之戰,慘烈程度亦不如崤之戰,但這場戰役出場人物之多、線索之繁,卻大大超過了春秋時期任何一場戰役,更加與眾不同的的是,在這場處處閃耀著個人英雄主義光輝的特殊戰役中,出現了很多出彩的個人表演和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精彩場景層出不窮。
場景一:晉國眾大佬關於是否渡河的討論。
一把手荀林父:“同誌們,咱們來晚啦,鄭國已經投降楚國了,再打楚國已然於事無補,不如等楚國退兵後再出兵跟反複無常的牆頭草鄭國秋後算賬,猶未晚矣!”
三把手士會:“我完全同意領導的意見,用兵之道,在於觀釁而動。楚國內政修明,法令貫徹,軍隊訓練精良,無釁可尋,不可以抵敵。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是軍事行動的最佳原則;兼弱攻昧,才是高明的軍事戰略。弱小而昏昧的國家一大堆,咱們為何一定要找楚軍的晦氣呢?偉大的政治家成湯左相仲虺曾經說過:‘取亂侮亡’,《詩經·周頌·汋》篇也說:‘天子的軍隊多神氣,率領我們把昏昧的國家來占取’,所以,咱們應該找鄭國這個軟柿子來涅,這才是稱霸的王道!”(引經據典,士會還真是個老學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