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十三:同樣都是晉國人,差距咋就那麼大涅

其實,晉國人也不是完全那麼不堪一擊,至少,士會和郤克率領的晉上軍,就沒有讓楚軍討到多少便宜。正當晉中軍和下軍潰不成軍狼狽渡河的時候,晉上軍卻巋然不動,在敖山下列陣以待,王子嬰齊的楚左軍攻了好幾次,都沒有得逞。

莊王急了,忙派蔡鳩居去跟楚附庸唐國國君唐惠侯請求援助,說:“寡人無德而貪,以遇大敵,這都是寡人之罪。然楚不克,君之羞也,敢藉君之福佑以助楚師。”並派潘黨率領楚後備軍戰車四十乘,同唐國的軍隊組成左方陣,對晉上軍重新發起了衝鋒。

⑩思⑩兔⑩網⑩

適時郤克的兒子郤錡也在上軍效力,請示主將士會說:“怎麼辦,打不打?”士會說:現在楚軍士氣正旺,如果他們集中兵力對付我們上軍,我們這支孤軍必然撐不了多久。不如收兵撤退,以保存實力。”於是士會親自領兵殿後,且戰且退,加上士會事先安排的七支伏兵的作用,所以雖然晉軍戰敗,上軍卻並沒有和中軍下軍一樣損失慘重。

場景十四:左右之爭

戰爭已經接近尾聲,但這裏還有一個小細節要介紹一下,前麵介紹過,按照孫叔敖製定的軍法,楚禁衛軍采取的是輪班製,早晨到中午的時間歸右廣,其它時間歸左廣,而趙旃偷襲的時候恰逢晚間,所以出動的是屈蕩率領的楚左廣部隊,可是這仗一直打到了第二天,到點要換班了,莊王便想換乘養由基的右廣,沒想到屈蕩卻不肯換,他說:“君王乘坐左廣開始作戰,也一定要乘坐它結束戰爭。”從此,楚國的乘廣改以左廣為先。屈蕩也因為邲之戰平步青雲,一直做到了楚國位於令尹、司馬之下的第三大官——莫敖。(主要掌管王族事務)

可憐的養由基,就這樣被屈蕩給搶了風頭,在邲之戰中毫無表現,好在22年後養由基在鄢陵之戰中射殺晉國大將魏錡,總算還是大大的風光了一回。

『煮酒論史』 [野史亂彈]霸道——春秋三巨頭傳奇

這場大戰一直持續到黃昏時分,楚軍追擊並駐紮在邲地,晉國的殘兵敗將還在拖拖拉拉的渡河,伍參建議莊王乘晉軍之敗半渡之機再擊晉軍擴大戰果,莊王卻沒有采納,說:“楚自城濮失利,貽羞社稷,此一戰,可雪前恥矣。晉、楚終當講和,何必多殺?”於是楚軍不再進攻晉軍,任由他們撤退。晉國的殘軍乘夜渡河,紛紛擾擾,喧吵了一整夜。

這就是莊王的智慧,戰爭的勝敗不是以殺敵多少來衡量的,就像秦晉之間的崤之戰,晉國人將三萬秦軍全部殲滅,戰況之慘烈,手段之殘忍,駭人聽聞,但是卻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既然不能一舉滅掉秦國,殺那麼多人又有什麼用呢?這樣隻能加深秦國對晉國的刻骨仇恨,曆春秋戰國一世,秦國都將晉國和之後的韓趙魏三晉當成自己最大的仇敵,七國爭雄,秦國對三晉的打擊最為猛烈,糾其根源,不能不說“崤之戰”是占了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所以說,莊王沒有“宜將勝勇追窮寇”,是一個十分正確的戰略決策,既然楚國沒有實力滅掉晉國,則隻要能夠讓它吃點苦頭,以後不敢再惹自己,就已然達到了其戰略目標,多增殺戮沒有任何必要。詩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鰥寡,不畏強禦。”莊王之謂也。

第二天,也就是6月15日,楚軍的輜重到達邲地,大軍則前進至衡雍(在今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駐紮。行為藝術愛好者大臣潘黨建議莊王將晉軍陣亡者的屍體堆築為“京觀”,說:“我聽說打敗敵軍後.要搞個行為藝術給子孫看,表示不忘記武功。”

所謂“京觀”,就是戰勝的一方將戰敗一方陣亡者的屍體堆積在大路兩側,覆土夯實,形成一個個大金字塔形的土堆,用以誇耀武功,這是中國古代一項不那麼文明的交戰慣例。而“京”就是山丘的意思,其實古代有很多地名叫什麼京的其本意都是什麼山的意思,比如春秋早期鄭莊公就曾經把自己的弟弟太叔段封在“京城”,這個“京城”當然不可能是鄭國的京城,否則就亂套了。

對於這個看起來很“酷”的建議,莊王卻表示了堅決的反對,他說:“你不懂。‘武’這個字拆開來就是‘止戈’兩個字。武王伐紂。作《頌》曰:‘收起幹戈,藏起弓矢。我求懿德,陳於《夏》樂,成就王業而保有天下。’又作《武》曰:‘布陳先王的美德而加以發揚,我前去征討隻是為了求得安定。’國家用武是為了禁暴、息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這7項武德我一項都沒有,用什麼來昭示子孫後代?用武不是我所追求的功業。古代聖明的君王征伐對上下不恭敬的國家,將罪大惡極者築為京觀,是用這種最重的懲罰來警告奸邪。這場戰役中的陣亡者都是為了自己的國君盡忠而死,寡人又怎麼能將他們築為京觀呢?”

莊王是個明白戰爭真正含義的智者,戰爭的目的,最終還是為政治服務,一個勁的殺戮,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隻會增加仇恨和更多的殺戮。可惜後世多少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