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佛學大師教你為人之道(1 / 3)

第一章 佛學大師教你為人之道

悟思

佛,即覺悟的意思。佛陀,即覺者。究竟佛覺悟了什麼呢?簡而言之,就是真諦──人生宇宙的真諦。一提到“真諦”,很多人就覺得佛法高深莫測、玄妙無比,從而產生畏難情緒,覺得學佛無從下手 。其實啊,佛法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為人處事之中。“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道不遠人”。因此,佛學大師們講“學佛就是學做人”。

做人可是一門大學問。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他提出了“人是什麼”的疑問,從此開啟了西方的哲人們探索人生奧秘的艱難之旅。中國古哲孔老夫子也說:“仁者人也。”意思是 說,“像樣的人”就可以稱作“仁者”。可是在孔子眼中沒有幾個人能配得上“仁者”的稱號。也就是說真正完全“像樣的人”並不多埃蘇格拉底和孔子差不多是同一時代的人,一個在西方,一個在東 方,幾乎同時開始了對人類自身的反省:人是什麼?應該怎麼做人?

但是怎麼做人是沒有固定模式的。人類不是被奴役的羔羊,而是追求自由自在的靈長。每個人的人生都閃耀著自己特有的光芒。既然人生是如此絢麗多彩,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覺悟人生的真諦,指導人 生的迷航?當我們在深夜裏苦悶徘徊時,當我們寄情山水大歎:“做人難,難做人”時,何不去向那些人類中最睿智的覺者請教?

一語點醒夢中人。人人都需要點撥。有時佛學大師們一句簡單的話語就能將我們心中積存幾十年的迷惑一掃而空。“向來枉費推移力,今日水中自在行。”大師們的智慧能讓我們看清什麼是真,什麼是 幻,最終達到身心自在。

現在人們經常把“處世”稱為“混社會”。“混”這個詞十分精彩。它一方麵說明了現在很多人對如何處世很迷茫,待人接物沒有規則、與人相處沒有法度,所以隻能“瞎混”;另一方麵,說明了很多 人把能否成功寄托於一種“偶然性”。成功是很偶然地“混”出來的,失敗了也是偶然地“混”得不好。

可是,這樣渾渾噩噩“混社會”,最終“混”掉的是什麼?是自己的青春年少,是自己的寶貴機遇。“混”,是一種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任的態度。

機遇隻屬於那些有準備的頭腦。因此,我們應該學習怎樣處世,把它作為一項終生學習的課題。曾子曰:“吾日三省我身。”這種不斷反省自己,不斷調整自己的態度值得今人仿效。

很多人誤認為佛教是完全出世的宗教,對佛教的基本印象是:在深山古寺中念經吃齋。其實不然。佛教認為出世與入世是圓融無礙的。地藏菩薩雲:“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如果佛教遠離世俗世界, 如何普度眾生?如何度空地獄?六祖慧能大師也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凡與星雲法師、聖嚴法師、淨空法師等佛學大師們交流過的人都有一個相同的感覺:與大師在一起有一種如沐春風之感。這就是大師們的人格魅力之體現,這也是大師們處世智慧的流露。

人們經常說出家人是“看破了紅塵”。對!整個社會是如此的紛繁複雜,不把它“看破”,又如何能在社會中“遊刃有餘”?隻有“看破了紅塵”,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抓住關鍵。然而一般人要“ 看破紅塵”,恐怕得借助大師們的“佛眼”。

學佛就是學做人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壇經》

學佛之道無他,求其安心而已。

——宋·善月《山家緒餘集》

學佛是人生向上事……向上,就是向好的方向努力,一步步地前進達到那至善的最高峰,也就是學佛的意趣所在。人之常情,無不喜愛向上向好的,除非是失意分子,因為事業等失敗,使他意誌消沉, 不想振作,索性做一個社會上的敗類。但這種人究竟是少數,而且都有機會改善的。平常以為人生好事,是家庭生活美滿,兒女多,身體健康,有錢有勢,當然這也是人生的好事。可是依佛法說:這是 好的果,並不是好的原因。要想獲得良好的結果,不能就此滿足,因為這是要過去的。必須積集良好的因,才能保持而趨向更好的。

——印順法師《妙雲集》

學佛是向內尋找自我,找到自己的佛心、佛性;是一種向真、向善、向美的智慧之舉。

——星雲法師《佛光菜根譚》

學佛就是學做人,學做一個好人,學做一個明白人。儒家講“止於至善”,佛法確實將這句話圓滿做到了。“至善”是善達到極處,達到究竟圓滿。儒、佛都有一套達到至善的方法,這個方法的基礎, 可說是完全相同。儒家教學首先列出“三綱、八目”,佛法教學首先提出“四弘、六度”,這兩者的精神與內容非常接近。可見孔老夫子與釋迦牟尼佛的思想、見解、教學、行持,不謀而合,正是“英 雄所見,大略相同”。

六道眾生最容易得度的是人道,所以菩薩示現成佛也在人道。……我們這一生能夠得生人道,機會非常難得可貴,可貴在容易覺悟、容易得度,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機緣。而這個機緣並不長,因為人的 壽命很短促,縱然活一百歲,也是一彈指、一刹那而已。壽命短,顯得這個機緣格外可貴,因此得人身若不聞佛法,實在可惜;而得人身沒有機緣聞佛法之人,確是占大多數。在現代,佛法借著科學技 術,普遍向全世界宣揚,無論信與不信,所謂“一曆耳根,永為道種”,這是世間人有福。若在這一生中,真正能脫離六道輪回,就是真的成就。反之,這一生不能脫離六道,來生依舊免不了輪回;這 一輪回,不知道要輪回到哪一劫,才能再遇到佛法。絕對不可能生生世世都遇到佛法,若生生世世都能遇到,我們早就成佛了,可見這相當不容易。

遇到佛法,大家都希望在這一生中成就,這並非難事,確實每個人都能做到,關鍵就在覺悟。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覺悟;將毛病改正,這是修行。要是不知道自己的毛病,就無從改起。但一個人要知 道自己的毛病很難,他總以為自己樣樣都對。而凡夫之所以為凡夫,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過失,自以為是。菩薩與凡夫不同之處,就是菩薩沒有“自以為是”的觀念,隻知道自己毛病太多,天天反省,天 天改過,這是覺悟的人。迷人自以為是,即使反省也認為自己沒有過失,過失都在別人。殊不知見到別人的過失,就是自己的過失;幾時見不到別人的過失,自己的過失就沒有了。

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見到別人有過失,就是自己煩惱習氣起現行。外麵是緣,緣把自己的煩惱習氣引出來,這就是大過失。所以會修行的人,所有的外緣都是善知識,善人善事 可以學習,惡人惡事資助自己反省改過,順逆都是善知識。在反省中,正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菩薩修行能成佛之理在此。

若不明道理與事實真相,學佛不能從心地上真正做一個轉變,就是學佛也依舊造罪業,正是古人所講的“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個“僧”,不一定指出家人,在家人也包括在其中;僧是團體,無論出家 、在家,學佛的團體都稱為僧團。

——淨空法師《學佛就是學做人》

學佛是為大眾謀幸福

眾生心力是相續的,不是新起的,也不會斷滅的,偶爾變化亦不過是生命的一個階段。我們若了解人生宇宙原理,則所起一種思想,一種動作,可以改變人生宇宙一切。故勤做善事能令人類眾生完善, 否則亦能令一切眾生墮落。如殺害他人而想利益自己,是違背因果的,實際上還是自害,例如日本之侵略我國,而現在將漸次滅亡了,故知一切都有因果。

第一,一切須以眾生之利益為前提,如此方可造成完美的人生。故在佛法的原則上,須要貢獻自己所有的,使一切人類進步改善,使一切人類都無侵略爭奪之事,乃達到世界永久和平。尤其現在交通發 達,倘若一個地方發生戰爭,很容易波動到全國或全世界,故若不急求世界永久和平,則今後人生將永遠淪在戰爭的殘酷中。再如前次世界戰爭與此次大戰相較,其破壞力量遠勝過去,故現在世界永久 和平,是迫切需要的。

第二,現在有一種人完全是為個人的利益著想,他的才智完全作了自私自利的工具,是整個以身家利益為前提的。這種人小而能造成目前資產勞動階級不平等的社會,大而能造成國際間的優劣,故我們 要做到完善的人生,必須互利互惠。因此,要明白這因果法則,把個人的力量獻給大眾的利益上,而達到自他兩利。

複次,應有尊卑長幼有次序的社會人生,這是第三種人生。第四是要有誠信,使社會能精誠團結,向上發達,由這因緣所生法上的真理去實踐實行,合到道德行為理性生活,這是覺悟人生的開始,這就 是佛法上說的五戒十善的人生。再進一步,就是大乘菩薩所行的六波羅蜜行,使一切眾生都做到這種人生道德最高尚微妙完善的菩薩行為,方是最完善最美好的人生。

大乘佛法是為大眾謀幸福的。例如車子,人力車隻容一人,汽車可容少數人,喻如小乘;若火車則能容大量的人,絕不是為哪一個人的,故喻大乘。大乘佛法是絕不為己,而為一切眾生謀利益的,要想 使人類更進步而去修菩薩六度萬行,完成最高人生,改良人類社會,這是佛法指示做人的最高道理。

——太虛法師《太虛大師全書》

廣結善緣,自謙而尊人

恒順眾生,隨喜功德。

——《華嚴經》

中國人常說的“人緣”,日本話稱為“人氣”。例如,有的明星在戲裏的演出不一定很出色,但是他有某種特質,無形中會吸引許多影迷,很受大家歡迎;有的明星則沒有這種特質,但他的戲演得好、 歌唱得好,所以還是會有許多戲迷、歌迷支持他,這是因為他通過美妙的歌聲、精湛的演技,或是他的看法、想法與大家結緣,所以大家都喜歡他。

像我通過寫作、演講,也和很多人結了緣,因此我走在路上時,很多人見到我就會說:“你是聖嚴法師嗎?我看過你的書。”我雖然不是直接與讀者麵對麵,而是間接通過書本作媒介,也算是與大家結 緣。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就是“緣”。如果結的緣是好緣,別人自然會主動親近你,喜歡和你做朋友;如果結的緣是惡緣,別人就會討厭你,不願意和你合作。所以,如果大家都不喜歡你,或許就表示你 平時不願與人結善緣。

彼此有緣的人相處在一起,必然感到親切、歡喜;遇到和自己無緣的人,光看對方的模樣就覺得討厭,他的一舉一動,都讓你不順眼、不喜歡,甚至連發型和動作都可以嫌棄。

其實問題並不一定出在對方身上,因為喜歡或討厭是主觀的感受,有些可能是你自己從小養成的觀念,有些則可能是過去的經驗在腦海裏留下的印象。例如,看到三角臉的人,就聯想到毒蛇的頭是三角 形的,覺得很可怕;看到瘦長的臉又聯想到馬臉,覺得很難看;看到圓形臉,又認為是燒餅臉,不雅觀,無論看到哪一種臉型,都一樣有意見。又或者,某類型的人曾經在某個機緣下,帶給你很不舒服 的感覺,從此以後,看到這類型的人你就覺得反感。

由此可見,喜歡或不喜歡,可能起因於自己在過往的經驗中,在某一時刻停駐過心頭的記憶,也可能是過去世所帶來的好惡,以至於見到某類型的人、聞到某種味道、聽到某種聲音,都會產生自然的心 理反射作用。

所以,如果某個人讓你覺得很討厭,可能是你過去世沒有和他結善緣,或根本結的就是惡緣;也可能是你在這一生中,沒有意願要與這類型的人結緣。但是,你討厭的人未必會真的對你造成不好的影響 ,那隻是你主觀意識在作祟,導致你排斥、不願接觸對方;如果對方也有同樣的回應,就會造成互相敵對的局麵,漸漸地,自己就變得沒有人緣了。

當我們遇到不喜歡的人時,不妨這麼想,就是因為自己前世沒有和對方結善緣,所以這一生他老是來煩你、整你、讓你難過,但這些困擾可以讓你有更多磨煉的機會、成長的空間,你反而應該感謝他。 即使你善待對方,對方還是對你不好,你仍舊要繼續與他結善緣,因為既然過去未曾與他結好緣,此生更應該與他結善緣。如果能有這種觀念,即使見到自己不喜歡的人,也會覺得對方是來成就自己的 菩薩。

所以,如果別人對你不好,你仍然要善待他;如果別人傷害你,你仍然要一本初衷地照顧他;如果別人欺負你,你應該要原諒他,這就是“廣結善緣”。如此堅持下去,別人便會逐漸被你的態度所轉變 。

也許此生你一直付出,都得不到對方正麵的回應,但還是要繼續和他結善緣,這種緣叫“來生緣”。畢竟連草木、動物都有感情,更何況是人呢?隻要心存善念不斷地付出,對方一定會轉變,即使今生 不轉變,來生也會轉變。所以,隻要抱持著與他人結“來生緣”的信念,便不會覺得和自己不喜歡的人相處是件苦差事了。

——聖嚴法師《從心溝通》

貢高我慢,這是很嚴重的煩惱,有了這個煩惱,一切善法你不能攝受,不能夠得道。

貢高我慢,不能接受,不肯修學,所以一定要學“謙下”。要謙虛卑下,自卑而尊人,這是中國古時候禮節的根本。

佛陀在世的時候,對於任何一個人都尊敬,不敢輕視一切眾生。

大家對六祖都非常熟悉,六祖確實明心見性,那是法身菩薩不是普通人。

在黃梅,一些行者,行者是沒出家帶發在寺院裏麵修行的人,他見到這些人都稱“上人”,都恭敬,沒有敢輕視。自己已經證得法身,對於一個凡夫都那麼樣的尊敬,這是真正有道之人。

今天我看到有些出家的同修,一出家,一剃頭,大袍一穿,貢高我慢,就自以為不得了,這個大錯特錯!

你想想看,你能比得上佛嗎?你能比得上六祖嗎?怎麼可以貢高我慢?

一定要覺悟,真正想成就,一定要自謙而尊人。

——淨空法師《輕鬆學佛法》

用慈悲心來軟化他人

人是群體的動物,不可能離群索居,除非你想成為與世界隔絕的人,把自己關在一個獨立的空間裏,不想和任何人接觸,也不想請求任何人幫忙,那才不需要與人溝通,否則都免不了要與他人溝通。

溝通很重要,可是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一般都會選擇與自己比較契合的人來往。總認為反正不和某某人來往,不和某某人談話,一樣會有其他朋友,一樣可以過日子。於是就開始有所分別:這個人 是我的朋友,那個人不是我的朋友;或是這一班人都是壞人,我不願意和他們做朋友。

像這樣的人,在腦子裏已經設定好標準,認定了某些人不夠朋友,或不是朋友,或是這些人都是出賣他、要占他便宜的,甚至覺得別人的水平太差,不夠資格做他的朋友。這種不願雙向溝通的人,要和 他交朋友是很難的,因為,溝通一定是雙向的,如果是單向就不能稱做溝通,因為根本無從溝通起。

照常理說,隻要不是惡友、損友,交朋友應該是多多益善,但如果任憑你如何努力,對方還是不願接受你,仍然對你有敵意,那就不用再努力,隻有暫不往來了。因為你不一定非得和他做朋友不可,何 況是他不願意和你來往,不願意接納你,如果你執意要和他來往,不但你很痛苦,他會更痛苦。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也是無可奈何的。不過,即使如此,也不要把對方當成敵人,心裏還是要把他當成朋 友。

這就是佛法中所謂“默擯”的方式。“默”是沉默,“擯”就是驅逐,意思是他不生活在我的範圍裏,我也不生活在他的範圍裏,彼此互不幹擾、涉入。因為既然沒有辦法溝通,那就不需要再強求了。 尤其是當對方無理取鬧、不可理喻,你和他有理也講不通時,那隻有用默擯的方式。可是等他回心轉意後,還是要將他視為朋友,不要因此而把他當成十惡不赦的人。

另外還有一種方式是試探,幾次試探後或許會發現,也許是因為你的方法、心態或言語讓對方誤會,以至於他無法接受。這時你必須先調整自我,調整到對方能夠接受的程度為止,但不能把自己完全變 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否則就失去了自己的立場與原則,連一般人也沒辦法接受。你可以試著想辦法先適應對方,將自己的一部分改變,經過多次的適應調整,最後也許對方會回心轉意,願意主動或被動 的與我們接觸。

無論我們采用什麼方式溝通,都要明白,溝通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隻靠單方麵的努力是不夠的。所以除了要敞開心胸接納別人外,對於他人剛強、抗拒的心,也要用慈悲心來軟化它,這樣才能達成真 正有效的溝通。

——聖嚴法師《溝通的方法》

不要忘了基本精神

決策的難度,就在於有所變、有所不變的分寸掌握。

什麼時候可以見仁見智,因人因時因地製宜?

什麼時候又該堅持原則,固守方針?

“法”是什麼呢?法是一種同於古今,通於天下的原則或理念。它是放諸四海皆準、貫穿古今皆同,永恒不變的真理。

法有母法和子法兩種。母法是基本原則,是團體的理念和方針;子法是一種執行的政策,是以基本原則為依歸的。基本原則是不能改變的,而執行的政策隻要在不違背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是以因時、因 人、因事、因地、因物而稍加變通。

所以,一個決策者在做任何決定時,首先要掌握住基本原則,才不會偏離組織的精神。譬如,企業的經營者必須要非常清楚公司的理念是什麼?經營的方針是什麼?然後再根據這個理念、方針,做出種 種適當的以及必要的隨機應變政策。

不要忘記基本精神!

政策上的隨機應變是正常的而且是必需的,我們必須要隨時有應變的能力。因為環境不斷地在變,人事也不斷地在變,所以我們所製造的產品,以及我們所提供的服務,不論是在外觀上、品質上,或服 務的態度上,也都一定要不斷地推陳出新,才能滿足日新月異多元化需求。不求革新,勢必會被時代的洪流所吞沒。不過,任何一種革新都需要環境繞著基本原則醞釀而生。

同樣地,一個公司的主管也一定要考慮到公司的基本精神是什麼?老板也許忘掉了它的基本精神而要求你做出不當的決定。如果你是一個非常優秀、傑出的主管,你會給他善意的建議:“我們公司的理 念不是這個樣子,如果這樣做,我們公司的理念就要被迫放棄了。當我們放棄公司理念之後,要再建立一個理念就很難了。”

不做失根蘭花!

所以凡事一定要依法不依人。依人行事是有問題的。一方麵是主觀的問題,所謂見仁見智,每一個人所持的立場不同,見解就會不同。另一方麵,人的思想是刹那生滅的,隨時隨地都可能受到外麵因素 的影響而變動。因此,依人行事往往會引來許多不必要的對立與紛爭。

為了團體的安定和穩固,建立共同遵循的法則,是唯一且必要的途徑。這個共同原則就是團體的理念、方針、共識,也就是母法。它是團體的精神重心,維係著整個團體的力量和發展方向,是人人必須 要遵守的原則,絕對不能因個人嗔愛而有所更易。如果團體的理念一直在變動,共識就不容易產生,力量也不容易凝聚,安定更不容易維係。

當然,決策難免有時會因思慮不夠周延而有所損失,但是為了維係團體的精神、理念,還是要堅持到底。西方有一句諺語說:黎明前的黑暗是不會太久的;隻要基本原則不變、大方向沒錯,最後一定會 有所收獲的。如果經常更換方向、改變理念,雖然占盡眼前風光,卻如失根的蘭花,生機渺茫。

——聖嚴法師《是非要溫柔》

識人之道

欲論人者,自先論。欲知人者,先自知。

——弘一法師

一般人常常感慨說:“知音難尋。”其實,在這個社會上,隻要我們能以誠待人,要想交一個相知相投的好朋友並不困難。尤其身為領導者,要想找個稱職的工作人員,隻要有伯樂的識人之道,必能得 到千裏馬。什麼是“識人之道”?

一、用人要知人:不管任何團體,大家一起共事,首先一定要有共識,否則理想不一,目標不一,大家貌合神離,事情是做不好的。所以用人之道,首先要知道他的目標是否跟我們一致,隻有大家同心 同德,才能向同一個理想邁進。

二、教人要明理:父母教育兒女、老師教育學生、長官教育部下,不能太專製,也不能太嚴苛,要緊的是要讓他們明理,所謂“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父母師長隻要能站在輔導的立場,多給他們一點 自由發展的空間,彼此之間必能和諧相處,圓融無礙。

三、用人要公正:為人主管者,切忌偏袒不公,如果你用人的時候,心存不公,處事不正,部屬感到你不公平、不公正,一旦讓部屬心生反感,就很難令其信服。所以用人的時候,不但要以身教,而且 要讓他感到你是一個很公平、公正的人。

四、留人要上進:我們想要部屬死心塌地地效忠於你,首先要讓他感覺跟著你有前途、有未來性,這樣就會長久地跟隨你。因為有些人工作並不是為了金錢,金錢的價值是有限的。有許多人縱使工作待 遇很低,仍然心甘情願地追隨此人,因為除了金錢以外,還有感情、尊重,能夠讓部屬感動、感恩,讓他感覺有前途,這是留人的妙方。

——星雲法師《星雲法語》

拒絕是一種藝術

“拒絕”是一種藝術,當別人對你有所希求而你辦不到時,你不得不拒絕他。拒絕是很難堪的,不得已要拒絕的時候,我建議大家有一些拒絕的藝術:

一、不要立刻就拒絕:立刻拒絕,會讓人覺得你是一個冷漠無情的人,甚至覺得你對他有成見。

二、不要輕易地拒絕:有時候輕易地拒絕別人,會失去許多幫助別人,獲得友誼的機會。

三、不要盛怒下拒絕:盛怒之下拒絕別人,容易在語言上傷害別人,讓人覺得你一點同情心都沒有。

四、不要隨便地拒絕:太隨便地拒絕,別人會覺得你並不重視他,容易造成反感。

五、不要無情地拒絕:無情地拒絕就是表情冷漠,語氣嚴峻,毫無通融的餘地,會令人很難堪,甚至反目成仇。

六、不要傲慢地拒絕:一個盛氣淩人、態度傲慢不恭的人,任誰也不會喜歡親近他。何況當他有求於你,而你以傲慢的態度拒絕,別人更是不能接受。

七、要能婉轉地拒絕:真正有不得已的苦衷時,如能委婉地說明,以婉轉的態度拒絕,別人還是會感動於你的誠懇。

八、要有笑容的拒絕:拒絕的時候,要能麵帶微笑,態度要莊重,讓別人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禮貌,就算被你拒絕了,也能欣然接受。

九、要有代替的拒絕:你跟我要求的這一點我幫不上忙,我用另外一個方法來幫助你,這樣一來,他還是會很感謝你的。

十、要有出路的拒絕:拒絕的同時,如果能提供其他的方法,幫他想出另外一條出路,實際上還是幫了他的忙。

十一、要有幫助的拒絕:也就是說你雖然拒絕了,但卻在其他方麵給他一些幫助,這是一種慈悲而有智能的拒絕。

——星雲法師《星雲法語》

退即是進,與即是得

待人處世有兩種方法——一是把人壓倒自己占先,還有一種是與人為善互讓互諒;前者是競爭的行為,後者是謙讓的行為。這兩種態度完全不同。中國學者辜鴻銘認為,西洋人的生活乃是建立在物質上 麵,談不上什麼文明,他們是憑著相互競爭的思想而發展進步。我們再看看東方,以中國而論,是在物產特別豐富的黃河、長江流域一帶,文化發展即以互相忍讓的精神而發展。

今天的世間許多人都以為別人的頭痛可以忍耐,而自己的腹餓就不能忍耐。以這種作風,獨行其是的個人主義,排斥他人什麼都不行而以為自己什麼都行。這種利己而不平等的主張,不能互助互讓的行 為,人類的和平哪有保障?為了社會共同生活,就應當有不落人後的覺悟。例如研究學問或改良社會,必須站得穩、立得定,大踏步向前邁進,但我們若於日常共同生活上互相排斥、互相爭奪,而不能 互相協和,就不能共同生存下去。

其次,說道:“處世讓一步為高。”處世讓一步,就表現氣節崇高,道德高尚,即符合老子所說的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誰持有這三樣就如同持有三寶。慈是慈悲,就是同情 心,也就是為別人著想的心,是處世待人的根本思想。儉是儉約,亦即是節儉省用的意思,對物不要用之過度,八分就夠了,這便是“恭儉持己”了。現在的人不論什麼事情都是十分中之十分的以暢行 其誌,從這裏就生出了煩惱。因此在世間,人若自滿的話就會生出缺乏,希望十分必招致失望。如能在人間努力十分而有八分的生活,才是安定生活的良方。現在的人在生活方麵是努力八分就當做已做 完十分,那就發生了兩分的缺陷。所以老子說的儉,豈不是處世三寶?再說到不敢為天下先,這意思是說“讓”與“儉”兩個字,對人要讓,持己要儉,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讓的意思。以上是老子思想, 指明讓一步是高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