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佛學大師教你享受生活(1 / 3)

第二章 佛學大師教你享受生活

悟思

佛教是一個慈悲歡喜的宗教。看看彌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很多人認為佛教徒是很苦的,因為他們不吃葷,不結婚,還要守那麼多的戒律,實在苦得很。其實 這是個誤解。佛教並不主張要人們受苦,反而是讓眾生快樂。佛教講苦海無邊,因此佛陀才教大家脫離苦海的佛學,怎麼可能佛教是要人受苦的宗教呢。隻是佛教追求的快樂與一般人理解的快樂並不完 全相同罷了。有個禪宗故事可以說明這一點:

有一天,一個禪師踏著迷人的月色回到自己的住所。正好碰上一個小偷從他的房間行竊出來,當然禪師知道自己房間裏什麼值錢的東西都沒有,這個小偷肯定白跑一趟。於是,他對小偷說:“我這身袈 裟還值點錢,我把它給你吧。”說著把袈裟脫下來給小偷,小偷驚訝到了極點,拿著袈裟撒腿就跑。禪師看著小偷遠去的背影,感歎道:“可惜你偷不走今晚的月亮。”

小偷拿了袈裟換回幾個小錢,可能買些美食來吃,可能買件華麗的衣服來穿,無非是滿足了自己最低級的物欲而已。可是他做賊時十分緊張,完全忽略了月色的美麗,實在是得不償失。而禪師以清淨之 心靈,充分享受著生活,一花一葉皆能帶給他無限的美感,這是一種得道後的愉悅。其內心的快樂又怎能是小偷所能想象的?得道的快樂又怎能是物欲的快樂所能比擬的?

房子再多,真正用來睡覺的不過一張床;衣服再多,穿在身上的隻能是一件;擁有再多,死後也隻能占有一個小盒子。聖嚴法師說得好:“人需要的東西不多,但想要的東西太多。”這正是人們煩惱的 原因。而要斬斷煩惱,享受社會中的美好,需要智慧——淨化心靈的智慧。

享受是一種禮貌、隆重的表示

佛要金裝,是裝給眾生看的;人要衣裝,是裝給一定的社會層次的人看的。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份、地位和立常在需要威儀、禮節的場合和環境,如物質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享受是一種禮貌、隆重 的表示。可是在物質條件貧乏、自己經濟能力薄弱、社會環境惡劣的情況下,縱然自己有此能力和物力,也當舍去所有的享受和大眾共渡難關,例如近代的印度甘地就是如此。

今日的社會,為了禮貌或安全的理由,在某些場合、某些環境或者會見某一些人,必須衣冠整齊,必須乘用私家汽車;日間有日間的禮服,晚間有晚間的禮服,在日本及歐美地區,參加喪禮有一定形式 和顏色的禮服,參加婚禮以及各種正式的集會,也不得穿著工作服、睡服和居家的便服,這些都不該算是享受。

佛法重視因果,今生的福報是由於過去世的布施而來。享受福報,猶如向銀行提用存款,提用愈多,存款愈少,終有提空之時;今生享受愈多,福報所剩愈少,終有用畢之日。應該一方麵繼續修福,同 時也要惜福,才能達到福德圓滿的程度;否則,縱然有福,也有所不足。

因此,從原始的佛教開始,就主張比丘要身無長物:一則是為戒貪,二則是為惜福,三則是為減少對身體的執著;出家眾固然如此,在家眾亦複如此。

出家沙彌就要遵守不著香花,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唱伎,不故往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不帶手飾,不蓄銀錢、寶物等戒律。在家眾如果能夠做得到,除了銀錢必須使用之外,其他也應遵守;如果不能 遵守,希望在一個月的六天之中,受持所謂六齋日,來比照出家的生活而行,目的就是在於惜福而放棄享受。此所謂享受的內容,應該包括吃的、用的、住的、坐的、睡的、身上帶的和各種娛樂設施。 這便是節流更重於開源,布施是為福報開源,放棄享受是為福報節流。

可是,釋迦世尊的身相,就有卅二種大人相,是一種福德、莊嚴、智慧相。傳說釋迦世尊也接受金縷袈裟的布施供養,也受給孤獨長者以黃金鋪地,買下了祗園精舍而供養佛陀。當時的福德長者們供佛 齋僧時,都用上好美味的飲食,並且莊嚴、修飾精舍和供佛齋僧的場所;許多有名的說法之處,後來都成為佛教史上著名的庭園和花園。

從佛經裏麵所見到的佛國淨土,例如:西方的彌陀淨土以及《華嚴經》的彌勒樓閣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見的諸大菩薩的宮殿,都是金碧輝煌,極莊嚴之能事,那也就是大福德者,福德與他們的生活同 在,而以他們財富表現出來;好像貧賤的人身相醜陋、皮膚粗糙,富貴的人身相莊嚴、皮膚潤滑,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福報,與放棄享受或貪圖享受無關。

人們所說的享受,應該是指貪圖個人的口腹之欲,飲食山珍海味等稀有食品,不為請客,也不為禮節,隻為了表現一己的富有;或為使得他人羨慕、注目而蓄意的打扮、化妝、穿著,以滿足自己的虛榮 ;或者為了官能的享受、刺激,而去歌榭、舞廳、妓院等聲色犬馬的所謂遊藝場所,縱情放逸、揮金如土,這些行為當然是學佛者應該放棄的。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

會善用時間,就是會處理生命

迷於伎樂複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內早。五者多羅盤。六者首嗬那。是為伎樂六失。若長者、長者子伎樂不已。其家財產日日損減。

——《善生經》

青少年階段由於生理、心理上的變化,加上升學壓力等外在因素影響,多數會情緒不穩定、容易衝動,因此,利用假日時間參與休閑活動以調劑身心更顯得重要;如果能擁有適當的休閑生活,不但能學 習到與生活有關的技能和知識,還能從活動中獲得參與感和成就感,有利於青少年身心的健全發展。

佛教裏也很重視休閑生活,在忙碌的弘法修行之餘,除了每周有一天的放香時間,也借助每天跑香、經行、禪坐、念佛等來調節身心,甚至古時候的修行人到處行腳雲遊、旅行參訪、禮佛朝山、出坡作 務,或是叢林裏時興茶道、書法、抄經、繪畫、梵唄等藝術,都是調適生活的方法。

處在媒體科技發達、網際網絡興盛的時代,使用電視和網絡的行為已越來越普遍。根據富邦文教基金會於去年初,針對全台高中生進行的“媒體使用行為”調查發現,高中生平均一天看電視的時數近達 2.5小時,節目取向以偶像劇及娛樂性節目所占比例最高。青少年時期正是人格塑造的時候,模仿力也最強,倘若自我約束力低,又不擅於選擇好的節目,唯恐在暴力、色情、扭曲的潛移默化之下,造成 身心的不健全,促使不良行為的發生。

除了電視媒體,網絡的影響力也急起直上,許多人在這虛擬的世界裏找到了各種需求,但是卻也衍生出許多問題。不少人因迷戀在網絡的世界裏而觸犯法網,如網絡援交、性侵害、詐騙等事件的發生, 甚至最近媒體報導,有個美國年輕人因為過於投入網絡打殺遊戲,竟然在真實生活裏殺害了遊戲對手,實在是駭人聽聞!反思這些事件的發生,引導青少年善用假日時間,建立正當的休閑觀念,已成為 一項重要課題。

新時代的青少年對於休閑活動,多半具有很高的自主能力,比起上一代人的成長環境,他們的物質條件更為優厚,生活方式更為自由開放,因此,能參與的活動也較多元化。雖然如此,仍要慎選活動的 性質,評估活動本身的價值和利益,才能增益心智、增上品德。

一個健康的休閑活動,要以不傷己、不傷人為原則。青少年時期喜歡追求新鮮刺激,好比飆車,雖然可以享受快感,卻容易造成意外事故,不但危害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所產生的噪音,也會影響附 近居民的生活安寧。另外,休閑活動的選擇還要顧及金錢上的負擔,不因自己個人的喜好,而隨意浪費父母的血汗錢。

由於升學主義掛帥,青少年平常忙於課業、上補習班,複習功課的時間有限。所謂“思所成慧”,對於課堂上老師的指導,如果沒有經過醞釀、思維,又怎能吸收成為智能呢?所以,可以利用假日較充 裕的時間來溫習功課。

除了複習功課,為能增加生活經驗的廣度和深度,青少年須做多元化的學習,除了課堂上的知識吸收,通過廣泛的活動參與,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結合也是必要的。

青少年的活動繁多,有很多是知識性活動,現在許多學校、機關團體舉辦遊學團,利用寒暑假,帶領年輕學子到國外作短期語文學習及生活體驗,倘若家庭經濟許可,這也是不錯的選擇,可以增廣見聞 、開拓眼界;或者參加讀書會、上圖書館閱讀,以豐富心靈的廣度。

體能性活動,如散步、慢跑、打球等,不僅可以鍛煉體魄,也能增加恒心和耐力。運動一旦成為專長,甚至還能為國爭光;最近就有一位台灣棒球選手王建民,當上美國知名職棒球隊洋基隊的先發投手 ,被譽為“台灣之光”。此外,或者登山、郊遊,多接觸大自然等,也能開拓心胸。

才藝性活動,如學習音樂、美術、舞蹈、書法等,能陶冶性情,穩定心誌;寫作、撰述,能幫助我們厘清思緒,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又好比對計算機、烹飪有興趣的,趁著假日空檔可以再予精益求精, 一旦學精了,成為技能,將來還能為社會所用。所謂“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在身”,廣為學習,提早為日後的社會需求作準備。

服務性活動,如到各個機關、團體擔任義工,能培養服務的熱誠;到醫院、育幼院、老人之家等慈善機構關懷慰問,能增加慈悲心和信心;好比漸凍人作家陳宏先生,全身失去知覺,口不能言,卻憑著 雙眼寫了好幾本書。一個生病的人,依然如此精進,看在健康的人眼裏,怎麼會不激發向上的力量呢?

除了動態的活動,靜態的禪坐、靜修也有助於修身養性,集中注意力,能使頭腦更靈活,提高讀書的效率。不僅身心能得調適,更可開闊心胸,享受空無、寂靜的禪悅。

有些青少年認為放假就是自由的開始,因為平時在家裏要被父母管,在學校裏要被老師管,好不容易有了假期,終於可以獲得自由,可以不顧一切地玩樂。其實,現階段雖然自由了,但是長大以後不一 定就能自由,因為所學有限,將來的成就也就有限。要想獲得成就,趁年輕的時候就要打好基礎,好比植樹種花,要將根往下紮深,一旦遭受風吹雨打才能承受得祝所以,基本的教育、基本的技能、基 本的道德、基本的觀念在青少年的時候就要養成。

青少年的休閑教育是重要的,甚至比平時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來得更重要。假日活動可以紓解壓力、放鬆身心、增廣見聞、促進人際關係、融入大眾,也能減少犯罪;參加活動除了有學習的功能,還有 擴大的功能、聯誼的功能、成就的功能。因此,青少年應當善用假日時間,會善用時間,就是會處理生命;能掌握時間,就是能擁有人生。

——星雲法師《佛教對“青少年教育”的看法》

閑時吃緊,忙裏悠閑

東方與西洋的思想有種種不同的地方,尤其對天地自然活動的看法。西洋人說神是造天地萬物人類的,又說利用自然的潛力,以科技去征服自然。東方人認為天地是養育我們的父母,天地的道理往往與 人的道理相吻合。如蘇東坡詩雲:“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對溪聲、山色,以為是釋迦牟尼的現身,此微妙的自然真理深印人心。《中庸》說得好:“誠是天上道,亦為人之道。”可見 天道與人道一脈相通。

現在,我再來講“靜中之動”。所謂天地,是寂然肅靜,天長而高,地寬而廣,一點沒有活動,而實在的乾坤氣象是在不停運行著,隨著光陰的隙行,如同白駒似的奔馳,今天是夏的氣象,不多時已挑 起秋風。這些是不變世的變化,不動中的動,可是日月的光明永久存在著,這又是“動中的靜”了。

有這動中靜、靜中動,反應於人心之上,人感到靜中的動,如同感到動中的靜一樣。空暇的時候,應於靜時持有常動的心念,即“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吃緊是任何場所時間都能應付,日常不得不有 這樣的準備,這是君子的行為。所以,這平常吃緊的心是要時時存著的。譬如一家人平日沒有一點小心火燭的心思,一旦火燒房子,才急忙說:“那是火災1才趕著去買滅火器,已經太遲了。應該早就 買回來,一到危難時可以拿出來應用,人禍就免了。無事常存有事心,還要加上平常心,“未雨綢繆”,可以應付非常的事而綽然有餘裕。

石天基說:“獅子捕兔子,不用九牛二虎之力便可成功。但要捕大象,就須在平常注意,臨時對象那樣的大敵,就不存一絲一毫害怕的心,而能順利捕到。”由此可知平時的準備,非常時才有用處。

至於人的非常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講的是死的事。死是人的非常時,所以應在平常有死的覺悟,等無常來到,就不會有所恐懼。關山國師曾說:“我這裏無生死。”應這樣看破,生與死是沒有區 別的。盤圭禪師將要死時,弟子們皆請遺偈以辭世:“老僧住世七十三、度化四十四年,前後半生每天教你們的道理,悉為遺偈,此外不必別的遺偈了。”這是禪僧的話。其他聖僧臨終對人辭世也是一 樣,所謂:“昨日發句,今日辭世,今日發句,明日辭世。”即是平生發句悉是辭世。

綜合上述來看,暇時過暇時生活,忙時沒有悠閑的習性,全賴平時的修養與覺悟。在非常時不可光講非常時,這非常時的覺悟即由於平常時的準備。天地自然的成謝,是靜中有動,也是動中有靜;而我 等應在悠閑時有著吃緊的覺悟。於此可見,這是教人在忙處應有悠閑的趣味,便能體會到人生的真諦了。

——聖印法師《日日日出》

重新拾回天空的寧靜

有一隻八哥在村中找到一大塊食物,便用喙叼起食物飛向空中。

八哥的同類見到之後,拚命地追逐、攻擊它,想要奪取它口中的美食。

最後這隻八哥鬆開鳥喙,放棄口中最後一片食物,而它的同類也不再攻擊。

它在空中展翅翱翔、來回俯衝,心想:“我失去一塊食物,卻重新拾回這片天空的寧靜。”

生命的幸福是一種無欲與奉獻,它是一種超越欲望後的安穩與寧靜。

時間總會過去,安住於當下,寧靜祥和,才有永恒的生命。

人往往祈求祥和,然而,隻有在內心的衝突解決後,世上才有和平呈現。

——海濤法師編訊慈愛手冊》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不一定是沒有“錢”,甚至也不一定是“有脖,那麼是什麼呢?是身心無所安置。有的人說,上了講台,手沒有地方安放就感到身心不自在;孤魂野鬼的最大悲哀,是他們沒有一個 皈依的所在。的確,身心無處安頓,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現在讓我告訴各位,身心應該安放在哪裏?

大家都知道,誦經禮佛可以安頓我們的身心,三藏十二部經典的義理大海,以及大眾的事務上都可以安放我們的身心,除此以外,我再告訴各位,“寧靜”也可以安放我們的身心。古人說:“淡泊以明 誌,寧靜而致遠。”淡泊的道理,前文已敘述過,而“寧靜”,也自有一種意境,從寧靜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更寬廣的世界。

所謂“寧靜”,並不是要外在的一切現象停止不動,譬如說飛機不飛,車子不跑,人不要講話;主要的是要你內心自然沒有聲音,而不是要抹煞外在的一切聲音。同學們每天晚上要“禁語”,這個禁語 不但要做到嘴上不講話,手接觸東西沒有聲音,腳下走路沒有聲音,甚至於要做到心裏沒有聲音,即使在熱鬧場所中,心靈仍然澄澈靈明,絲毫不為外境所動。這個時候,就是心靈的寧靜,就是心靈的 莊嚴;道德就可以完成,人格就可以升華。下麵我要告訴各位,在寧靜中如何能安放我們的身心?

1.寧靜中有寬廣

內心的寧靜,可以使你的心靈世界擴大起來。一個人把心靜下來時,平常所想不到的問題,往往就可以想到,記不起來的事情也可以記起來。以前,常州天寧寺有一間禪堂,坐禪時,門都關起來。有一 個賣豆腐的人,對禪堂裏麵的情形非常好奇,很想進去體驗體驗,可是,在佛教叢林裏麵,任何其他無關的人士,是不準進入禪堂的。後來,香燈師幫了一次忙,給這位賣豆腐的一個機會,讓他參一次 禪,坐一支香。當禪堂止靜的時候,別人都用功在參禪,而賣豆腐的也靜靜地坐著不敢講話,過了一會兒,他忽然想起三十年前有人欠他的豆腐錢至今未還。寧靜可以擴大一個人的精神領域,這便是一 個小例子。

當然,參禪或內心的寧靜,並不是要人想起舊日的事情。但是,由這個例子,也可以使人知道寧靜中的世界,的確很寬、很大。一個人不要在人我是非的小圈子中打轉,在煩惱喧嘩的外在世界中不能解 脫,好像鑽牛角尖一樣,越鑽越小,應該把心胸擴大,從寧靜中去體會大千世界的寬廣。

2.寧靜中有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