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佛學大師教你合理理財
悟思
現代社會,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經濟飛速發展,市場經濟的原則已經滲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法則存在於現代社會的每個細胞中。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學習些管理學知識,否 則在現代社會的競爭中容易處於劣勢。現在各大高校中,管理學學科是非常火爆的,很多人都熱衷於學習管理學知識,這是個人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對現代人的要求。
從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鹿苑初轉法輪至今,佛教發展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佛教從漢代輸入中國至今也已一千多年。在這麼長的曆史時間中,佛教逐漸形成了日益完美的教義體係,日益完善的僧伽體 係,日益成熟的管理製度,日益精細的活動體製,日益高明的經營智慧。所以佛教才能在這麼長的曆史中,經受住來自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麵的風暴,在多次危難中成功地生存下來,成為 中國社會中風吹不倒、雨打不濕的一麵“大旗”。
本章重點選擇的幾位佛學大師幾乎都管理著一個龐大的佛教組織。例如,台灣的星雲法師是佛光山的開山宗長,聖嚴法師是台灣法鼓山的創辦人,淨空法師是淨宗學會的領袖等等。他們所管理的佛教僧 團都是現在華人佛教界影響最大、最成功的佛教組織,因此,他們有著豐富的管理經驗。而且佛教界長時間積累下來的管理智慧,他們也深得精髓。
一方麵,佛學大師們對如何管理員工、政府、人事、財務、企業等外在事物方麵有許多精彩的洞見。另一方麵,佛教特別重視對人心的管理。人們常說“能主宰自己的人,不久將主宰別人”、“優秀是 一種習慣”、“性格決定一切”,其實與佛教的管理精神不謀而合。所以,管理並不隻是管理者的工作。其實,每個人都要從事管理。管理自己的情緒,把負麵的情緒轉化為正麵的情緒,在忙碌中不煩 惱,在困苦中仍歡喜;管理自己的身心,身不胡作非為,口不胡言亂語,心不胡思亂想;管理自己的人際關係、管理自己的時間……
開源節流,如法布施
在家眾,首先應顧慮到經濟生活的正常,因為有關於自己、家庭的和樂,更有關於社會。釋尊曾為少年鬱闍迦說:“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雜含卷四·九一經》)。一、方便具足:即 “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如沒有知識、技能,從事正當的職業,寄生生活是會遭受悲慘結局的。《善生經》也說:“先當習技藝,然後獲財業。”正當的職業,如“種田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舍 以求利,造屋舍床臥,六種資生具”(《雜含卷四八·一二八三經》);“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疏算畫”(《雜含卷四·九一經》)。一切正當的職業,都可以取得生活。如有關淫、殺、酒 ,以及占卜、厭禁,大稱小鬥等,都是不正當的。特別是像陀然梵誌那樣的,“依傍於王,欺誑梵誌、居士,依傍梵誌、居士,欺誑於王”(《中含·梵誌陀然經》)。他為了女人,而假借政府的力量 來欺壓民眾,利用民眾的力量來欺壓政府,從中貪汙、敲詐、剝削、非法取財,這是不能以家庭負擔或祭祀、慈善等理由來減輕罪惡的。二、守護具足:即財物的妥善保存,不致損失。三、善知識具足 :即結交善友,不可與欺誑、凶險、放逸的惡人來往,因為這是財物消耗的原因之一。《善生經》說:財產的損耗,有六種原因,即酗酒、賭博、放蕩——非時行、伎樂、惡友與懈擔四、正命具足:即 經濟的量入為出,避免浪費與慳吝。浪費,無論用於哪一方麵,都是沒有好結果的。慳吝,被譏為餓死狗,不知自己受用,不知供給家屬,不知供施作福,一味慳吝得盧至長者那樣,不但無益於後世, 現生家庭與社會中也不會安樂。釋尊提示的正常經濟生活,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可說是非常適當的辦法。
——印順法師《妙雲集》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有這麼一個最貧窮的人,他雖然貧窮,但是他還有個太太,就夫婦倆。可是夫婦倆的生活非常困難,隻有那麼一個小破房子住,可是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窮得這個樣子,隻 好天天去乞討,到街上去和人要飯吃。要飯吃,這不是很難的一件事,難的是夫婦倆沒有衣服穿,隻有一條褲子。兩個人穿一條褲子,你說這一條褲子怎麼穿呢?就隻能輪流著穿。怎麼穿呢?譬如今天 丈夫出去討飯吃,就穿這條褲子出去討飯,討回來的飯,夫婦分著吃。明天呢,就是太太出去討飯,也穿上這條褲子。在家裏的這個人就沒有褲子穿,出去討飯的這個人就有褲子穿,要回來的飯,還是 兩個人分著吃。這樣子馬馬虎虎的,也就天天這麼維持生活,你看!窮得這樣子,可以說是最窮的人了。
在這時候,有一位辟支佛,辟支佛有宿命通的,他一觀察:這兩個人在宿世之中不肯做布施,所以今生就這麼窮,窮得要兩個人穿一條褲子。“啊!這回我要度他們去1這辟支佛就發願要度這兩個人, 讓他們有機會種福,於是到這夫婦的門前來化緣。這辟支佛是一個比丘的樣子,站在那個地方,托著缽在化緣,這對夫婦一看,有個和尚來化緣,自己家裏什麼也沒有,啊!飲食也沒有,衣服也沒有, 隻有一條褲子,這丈夫就對太太說:“唉!我們都要發一點布施心來求求福。為什麼我們這麼窮呢?就是以前我們不肯布施,所以現在窮得這個樣子,我們應該做個布施。”
太太說:“做布施?我們有什麼可以布施?”
丈夫就說:“我們還有一條褲子啊!可以布施給這出家人。”
太太就發了脾氣,說:“你真是混賬、糊塗!我們就一條褲子,如果布施給比丘,我們連這出去要飯的本錢都沒有了,我們用什麼可以再向人乞食呢?隻有這一條褲子輪流著穿,還可以出去討飯;要是 把褲子也布施了,我們怎麼出去呢?”
丈夫就勸他太太:“不錯,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們不管自己的生活,布施褲子給這比丘,我們兩個不出去,就在這兒餓死算了,還管那麼多幹什麼?你看,那比丘在這兒也不走。”
太太一聽,歎了一口氣說:“唉!好吧,你歡喜布施,就布施好了1這夫婦倆就把這一條褲子,從窗戶遞給這比丘了,這比丘是個證果的辟支佛,他接受這條褲子後,就到釋迦牟尼佛那個地方去,輾轉 供養釋迦牟尼佛,說:“這是我方才在一個窮苦人家化來的一條褲子,這條褲子是他全家的財產,可是他都布施給我了。”
釋迦牟尼佛就接受這條褲子。接受之後,就對人說:“這功德是很大的,他家裏就這麼一條褲子,都能布施出來供養這比丘,尤其供養的是個辟支佛,所以能得福無量,將來是有很大的福。”
當時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法會裏,這國家的國王也在這兒,國王一聽,就想:“自己國家有這麼一個窮得連飯也沒得吃,連衣服也沒得穿的人,自己在皇宮裏吃得那麼好,穿得也那麼好,這怎麼能對得住 老百姓呢?”於是國王生了大慚愧心,就派人到這窮苦的家庭去送米、送麵、送吃的、送穿的,送了很多。這兩夫婦即刻就得到果報了,才布施一條褲子,現在什麼都有了。他們以後也去見佛,佛就為 他們說法,一說法,這兩人即刻就證到初果。
——宣化上人《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
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功德天與黑女:先從一故事來說起。我們中國人,遇到家境困難,生活無著,或是生意不景氣,就去求財神。在印度,就是敬奉功德天——如供天儀軌所說的“南無第一威德成就眾事大功德天”,求功 德天的恩賜財富。故事就這樣發生了:有人家道衰落,就供養功德天,早晚都誠意地禮拜。一直供養了兩年,居然得到了功德天的感應。那天,聽見有人推門進來,一看正是功德天。窮人急忙起來,以 最虔敬而歡喜的心情去迎接。功德天是一位最美麗的女郎,可是當她將坐下時,外麵又有人推門。窮人忙著去看時,這回來的,卻是一位又黑又醜的女郎。窮人阻止她進來,可是那位黑女郎,卻一定要 進來,同時說:“功德天是我姊姊,我是她的妹妹——黑女,我們姊妹是從來不曾分離的。你請她,即使不請我,我也非來不可。姊姊來賜與財富,我是來消散財物的,你見過有積聚財物而不散失的嗎 ?”
這一故事說明了:世上的一切財富,都是無常的。得來是那樣艱難!可是結果是不能不散失,而且又散失得那麼容易。所以我們學佛的,財富不可強求;如散失了,也不必過分的懊喪,因為這是遲早要 散失的。反而應該注意:財富應怎樣得來,得來了應怎樣處理,才不致讓它無意義地消散了。
毒蛇與福德資糧:財富,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再以故事來說明。佛陀在世時,每天實行乞食的生活,阿難是佛的隨身侍者。一次,佛和阿難又去乞食了。走到中途——水溝旁的時候,佛忽回頭對 阿難說:“阿難!毒蛇1阿難上去一看,就說:“毒蛇!世尊1他們就走過去了。那時,有父子兩人在田間工作,聽說有毒蛇,就跑過來看看。不看也罷,一看,兩人有說不出的歡喜。哪裏有毒蛇!溝 旁土裏所露出的,卻是一壇黃金。於是父子倆歡天喜地的,把黃金搬回家去了。得到了黃金怎麼辦呢?取一塊去金鋪裏兌換。金鋪裏見他們是窮人,心裏起了懷疑,暗暗地去報告了官府。一會兒,便把 父子倆捉了去。再到家裏去搜索,收藏的黃金一起查了出來。審問明白,就判定了盜取國王財物的罪名。當時是波斯匿王時代,法律上說:凡藏於地下的,都歸國王所有。這父子兩人,就以這個罪名而 被判死刑。在刑場上,父親忽然想起了,對兒子說:“阿難!毒蛇1兒子一想,比丘說得真不錯,現在是為黃金毒蛇所害而要死了,也就望著父親說:“毒蛇!世尊1監斬的是一位佛弟子,聽了他們的 話,覺得稀奇,就去報告波斯匿王。國王聽了,要父子兩人回去,問他們這兩句話的由來,他們於是把早上在田間遇到的事情說了。國王知道這是佛與阿難說的,對他們說:“這是佛的開示,現在你們 信不信佛的話呢?”回答說:“真是毒蛇,害得我們喪生失命,怎麼還不信呢1波斯匿王因他們信佛,就把他們開釋了。這個故事,說明了金錢是萬惡的,它使人墮落、作惡、喪失生命。多少人為金錢 而犧牲;世上多少罪惡,多少苦難,不是從金錢而來嗎?這是近於小乘的見解。從另一麵說,如把財富應用得當,是大有利益的。佛法要我們修福修慧,如把財富用來布施行善,便是成佛的福德資糧。 什麼叫資糧?如旅行時,非預備旅行資具、糧食、舟車等不可。我們如發心學佛,也非有資糧不可,否則是不會成就的。如以財富布施作福,便是修集福德,為成佛的資糧。那麼應用財富而得當,不是 最有意義的嗎?所以佛法對於財富,決非一味地厭惡它,看做毒蛇那樣。財富是毒蛇,同時也就是資糧,問題在你怎樣處理它!
財富由布施福業而來。
由福業而非神賜:說到財富,簡單地說,一切都從布施福德而來,從布施業因的感果得來。我們所有的財富,無論小至粒米,大至全世界,都是從我們的福業而來,而不是什麼神所賜予的。神教的信仰 者,把他們的一切財物享受,都看做神造而賜予享受的。他們對日常的飲食,都當做神賜而在感謝他的恩典。這原是“靠天吃飯”的幼稚想法!但是佛說:這是依我們自己所積的福德得來的。在過去世 中,如造作了很多福業,那麼現在就有富有的享受。反之,便隻有小小的福報,甚至窮困到無以為生。所以過去世的福業,決定了我們現在的財富與享受。
一切是神所賜予的,理論上決不能使人滿意。例如嬰孩初生,他們所處的家庭,為什麼大有貧富的差別。這不能說是他們對神的信仰有所不同。如厚此薄彼,神也就太任性而不平等了。再說,有多少人 ,對神的信仰是虔誠的,但一直過著窮困的生活,這又怎樣解釋呢?佛弟子不能信任神的恩賜,認為一切要依自己,自己的業力,才決定自己的福報如何。
——印順法師《妙雲集》
發財,是一般人共同的願望。大家都希望發財,但是假如錢財多了,是不是真的就很幸福、快樂呢?不盡然也!有很多人錢財越多,煩惱越多,是非越多。世間上,人為財死的例子,不勝枚舉。其實財 富不要完全從金錢上去看,人生應該追求的,除了金錢以外,還有更多的財富,更究竟的財富。什麼是究竟的財富呢?有四種:
1.身體的健康:健康就是我們的財富。有了很多錢,身體不健康,吃也吃不下,玩也沒力氣玩,財富又有何意義呢?所以寧可沒有錢,也不能沒有健康。
2.生活的如意:有的人雖然有錢,可是生活不如意、不順心,心裏感到不痛快,有錢也形同破銅爛鐵一樣,所以生活如意,才是真正的財富。
3.前程的美好:我有光明、美好的前途,我對未來充滿希望,希望就是財富。
4.眷屬的平安:一個人即使再有錢,如果家裏的人都不平安,有什麼用呢?金錢不能買到和樂的家庭生活,所以眷屬的平安,就是無形的財富。
5.合法的錢財:錢財的獲得,必須要合法。我合法得來的,我用我的智能、力氣、時間,辛苦賺來的合法財富,才能用得心安理得。
6.內心的能源:真正的財富在哪裏?在自己的心裏。我心裏生起智能,智能就是我的財富;我心中生起滿足感,滿足感就是我的財富;我心中生起慚愧心,慚愧心就是我的財富;我心中生起禪定,禪定 就是我的財富;我心中生起般若智能,般若智能就是我的財富。所以我們不一定要在心外尋找財富,真正的財富,應該是內心源源不斷的能源。
——星雲法師《星雲法語》
做好優質的人生規劃
梧桐樹,西風黃葉飄,夕日疎林杪。花事匆匆,零落憑誰吊。朱顏鏡裏凋,白發悉邊繞。一霎光陰底是催人老,有千金也難買韶華好。
——弘一法師《老少年曲》
佛陀說:“生命在呼吸間。”人無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無法擋住死期,讓自己永駐人間。既然生命去來這麼無常,我們更應該好好地愛惜它、利用它、充實它,讓這無常、寶貴的生命,散發它真善美 的光輝,映照出生命真正的價值。
——證嚴法師《證嚴法師靜思語》
在學各生,將來便須出去做事,現在也順便提出一個標準:那就是要透視現實,確定理想,根據理想去改造現實。這現實兩字寬泛得很,如依佛法講:全法界一切眾生是現實,使皆成佛是理想;或全人 類是現實,使均得自由幸福為理想;中國佛教是現實,使之複興為理想;乃至教書辦事務等,無不包含於現實之內,所以這個現實是可大可小的。總之無論大事小事,要想把它辦好,必定要把它透視清 楚,進而確定理想(包括方法和目標);再根據理想促其實現。
——太虛法師《太虛大師全書》
生命無常,稍縱即逝,因此人無論年歲多少,都要把握有限的生命,適當地規劃人生,才能提升生命的層次。有了生涯規劃,縱使偶遇挫折也會因為有目標、有方向而不至氣餒。好比遠近馳名的杭州雷 鋒塔雖然倒了,相關單位也計劃在原址重建,但是大批觀光客的湧入,仍是為了參觀舊塔而來。同樣的,這對我們來說,代表的意義就是人從哪裏倒下並不是嚴重的問題,重要的是,如何從倒下的地方 再站起來。
每個人的生涯規劃都不同。例如孔子十五歲立誌向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印度的修行人,第一個二十年是學習的人生,第二個二十年是服務 的人生,第三個二十年為教學的人生,第四個二十年是雲遊的人生。而我的人生規劃是以十年為一期,分別是成長的人生、學習的人生、參學的人生、文學的人生、曆史的人生、哲學的人生、倫理的人 生及佛學的人生。
所謂“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凡事有規劃就不容易走岔了路。好比耕種,不要老是奢望神明、佛祖賜予我們豐收,俗話說:“要怎麼收獲,就要怎麼栽”,凡事還是要靠自己努力爭取;因果法則是必 然、絲毫不爽的。
我個人喜歡增加別人的信心,而不歡喜聽人家說泄氣的話,因為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朝著自己的目標發奮圖強。但是規劃自己的未來之前,要先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智能、興趣、誌向和能力,才不會因 為理想太高卻達不到目的而憂悲苦惱。
有位徒眾讀書的條件並不是很具足,但卻執意要念書、求得學位,我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堅持呢?”他說:“我要繼續讀書,我要學習做法師。”我一聽,“哎!阿彌陀佛!怎麼不自知呢?”其實, 他燒得一手好菜,隻要願意到廚房發心服務,典座個十年,自然就能獲得大家的肯定和尊敬,但是他卻寧可舍去長處不給人用,以為隻有讀書才能做法師,實在是不了解自己。雖然“天生我材必有用” ,但也要用得恰當。
說到生涯規劃,頭腦好、口才好的人,可以規劃自己從事教育工作,好比教育英才、著書立說、從事學術研究等,過一個智慧教育的人生。
你說我智慧、口才都不好,隻要精神力佳,同樣可以有所貢獻,好比到養老院、育幼院、機關團隊從事服務、關懷的工作,哪怕是為人家看門、掃地都行,過一個社會服務的人生。
你說我慈悲心不夠,要從事慈善的工作實在沒辦法,想要在工商界做事賺錢,那也不要緊,不過,要做就要立誌做得正正當當、童叟無欺。在中國,為什麼要把農夫擺在士農工商裏的第二位,跟讀書人 擺在一起呢?因為農夫多半比較老實、正派,收成多少、能賣多少錢都有一定的標準,沒有暴利的非分之想,但是工商界人士,往往會出現奸商、刁民、偷工減料的事情,這是不當的行為,所以要立誌 過正當工商的人生。
你說我對這些沒有興趣,那也沒有關係,可以選擇過一個淡薄生活的人生,好比可以有個宗教信仰,在宗教力量的驅使之下,自己能安分守己、勤勞奮發、樸素淡泊、隨遇而安,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名 聞利養、虛假浮華會毀滅我們的人生,因此,做人老老實實、本本分分很要緊。
另外,生涯規劃還可以從生命四期來做規劃。少年時期,要有禮讚生命的感恩,感謝所有幫助自己成長的人;青年時期,要有自我肯定的信心,勇於表達理想和誌願;壯年時期,要有活水源頭的精進, 展現茁壯的生命力;老年時期,要有平靜歡喜的生涯,凡事都能隨遇而安。
青少年生涯規劃的內容可以是為學業、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總之,有了目標就不會彷徨。更重要的是,在有限的光陰裏,能為人間留下貢獻、留下功績,也才能創造生命永恒的意義。
——星雲法師《佛教對“青少年教育”的看法》
明白因果,相信命運可以改造
欲想改善自己的命運,可從三方麵進行:
1.改善心念
人的心念,喜怒無常,愛惡不一,喜愛時,良善如天使;憎惡心生,則惡毒如魔鬼。天使令人幸福,魔鬼給人製造噩運。故改善命運,第一秘訣,就是要注意自己心念,時刻檢討自己,每天有多少善念 ,又有多少惡念,知其善而精進,知其惡而不為,努力止惡,積極行善,自然轉禍為福,變苦為樂。
古人言: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成禍兆;心好命不好,禍轉成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心可挽乎命,最好存仁道;命實造於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好心,陰陽恐虛矯; 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所謂修心,即修改心中貪嗔癡種種心理毛玻因為眾生自從無始時來,迷失真心,愚癡闇蔽,貪嗔熾盛,順境則貪,逆境則嗔,作諸惡業,流轉生死,六道升沉,苦多於樂。若能修學佛法,以布施對治慳 貪,以慈悲對治嗔恨,以智慧對治愚癡,徹底取消心理毛病,轉移貪心、嗔心、癡心,成為不貪、不嗔、不癡三種善根,自然可以改善自己的運程。
人因貪心,往往不滿現實,時刻追求財富,貪不得時必爭,爭必亂,小則製造社會混亂,大則策動世界戰爭;結果,給自己製造多災多難的命運。若能學佛,以布施心對治慳貪,遠離五欲過患,不致因 貪名、貪利、貪財、貪色而互相鬥爭,互相殘殺,反而從善如流,熱心公益,愛人如己,願意與人分享自己所有,用自己的財力,物力,智力,體力幫助別人,隨時隨地,以平等心,恭敬心,歡喜心而 行布施,解救民生艱苦,促進社會福利,隨喜他人功德,改善人際關係,自己的命運,亦隨之而改善。
從前中國清朝,金陵雞鳴寺的雜役李慶善,少壯時,以販賣雞鴨為業,中年妻喪子亡,悲傷之餘,頓悟孤苦之報,來自殺生罪孽,立即結束營業,得銀二百兩,投向雞鳴寺當雜役,挑水砍柴、勤勞忍苦 ,以懺悔業障。雞鳴寺曆史悠久,正梁腐蝕,亟需重建。無奈需金頗巨,住持無力修葺。一日,當地富商周、邵二人來寺拜佛,問住持印空法師,何不重修大殿?師言:早有此意,奈欠金錢,時適李慶 善奉茶至,聞言即說:師父若重修大殿,我願意捐銀二百兩。周、邵二人,礙於麵子亦言:“李挑夫能捐銀二百兩,我們亦奉陪。”李隨即入宿舍,取出僅有蓄積二百兩銀,奉上住持。翌日周、邵二人 ,亦將銀兩奉上,住持立刻開工,重建佛殿,金碧輝煌,煥然一新。
數日後,李慶善不慎墮溪水中溺斃,住持將其遺體火葬,骨灰存瓷瓶置佛殿旁,以記其倡建之功。二十四年後,有一新任巡撫名韓瓊林,微服入寺遊覽,住持見其器宇不凡,請坐獻茶。韓言:昨夢觀音 菩薩說:“此寺與我有宿緣,故特來見訪。”住持導其參觀新建樓房,所過之處,似曾相識,見寺中僧人,甚覺麵善。至殿旁骨灰塔處,問是何物?住持將李慶善故事為之詳說。李慶善死時,即巡撫生 日,疑李是其前生,晚留宿寺中,再夢見觀音菩薩告其往事。醒後深信因果,努力布施修福,斷案謹慎,辦事公正廉明,用刑甚寬。結果,子孫滿堂,年享八十,無疾而終。這就是舍財布施的善因善果 。
人因嗔心,仇恨敵對,不喜他善,不耐他榮,又因利害衝突,是非蜂起,刀槍相見,非置對方於死地不可,致使人間充滿殺機,人的生命財產備受威脅。若能學佛,運用慈悲心對治人心的嗔恨,使人內 心平靜,遠離忿怒、仇恨敵對種種過失,不因嗔恨而殘殺無辜,不因忿怒而虐待生物,反而慈悲、容忍、寬恕,處處為人著想,處處勸人行善,盡己所能,拔他人苦,與他人樂,建立友誼,促進親善, 使社會安寧,世界和平。自己的命運,就可以擺脫人為災害,轉入歡樂的運程。
人因癡心,不明真理,不尚正義,不知因果,僅憑情緒衝動,胡作非為,導人於迷信,陷人於邪見,人間苦惱,隨之而增。若能學佛,以智慧心對治內心愚癡,不信邪教,止息邪行,進而洗刷內在無明 煩惱的積垢,使內心清淨,不顛倒是非,不嫉賢妒能,不傲慢無禮,輕視他人,抬高自己;反而能夠時刻關懷別人,關懷社會,以智慧劍,斷我法二執,放下個人的利害得失,進而舍己為人,如是積福 積德,自然使自己的運程,脫離苦因苦果,長養善根,運行於永生不滅,純樂無苦,純淨無染的真理境界。
綜上可知,學佛的智慧、學佛的慈悲,實行布施,能徹底治療人的貪嗔癡心病,改善人的心念,扭轉人的惡運,所以《仁王經》說:“治貪嗔癡三不善根,起施、慈、慧三種善根。”《大智度論》亦說 :“一切善法,從不貪,不嗔,不癡三善根起。”
2.改善行為
改善人行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嚴持五戒。五戒即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
戒殺生:即不殺害一切生物,因為有命盡貪生,不分人與畜。人愛護自己性命,豈可任意殺害其他生命?何況六道眾生,可能是自己過去父母,六親眷屬,亦是未來諸佛,無論基於孝道,或恭敬三寶的 原則,皆應戒殺放生。更何況殺生惡業,必招多病短命之報。《因果經》言:“今生多病人,前身殺孽重。”我們欲想改善多並或死於天災人禍的噩運,一定要戒殺。不可因嗔恨而殺人,不可因貪圖口 腹之欲而屠殺生物。不從事與殺生有關的行業,不經營販賣刀槍劍戟釣具魚網之類的貿易。遠離一切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仁慈愛物,保護一切生命,不隻愛人如己,還要舍己為人,自然福報隨身 ,走向健康長壽,平安如意的運程。
從前有一個屠夫,以殺羊為業,姓金,人皆稱為金屠夫。有一天,金屠夫捆著一頭肥羊,正舉刀要殺,剛巧文殊菩薩化身的戒禪師經過。待死羔羊,看見禪師,咩咩大叫,希望禪師救它。師對羊說:“ 兩腳不修,遭此活剝。”羊聞言,突然停止呼叫,閉目待死。金屠夫見狀,頓悟因果報應之理,立即放下屠刀,皈依佛門,乞戒師為之剃度,出家為僧,法名可化。自此,追隨戒師學佛,頗有心得。一 天向師告假,欲往天台山參拜石橋禪師。半途被一群強盜捆綁在樹上,正要動手活剝其皮,盜首走來,命眾人放他。可化死裏逃生,不敢前進,退回戒師處,將途中遇險事奉告。師言:“不是老僧救汝 ,已還他八兩。”原來及時出現之盜首,正是戒師化身。由此故事,知菩薩度生,權巧方便,更知殺生業報可畏。
戒偷盜:即安分守己,不非分貪求,不苟取他人財物,不侵犯他人權益,不貪贓枉法,不走私漏稅,不欺騙奸詐,不假公濟私盜取公物,不眼見心謀,出言讚美,令人不得不饋贈自己;或憑借商職,受 人不得不送之禮。凡是用不正當手段,所得非分財物,皆屬偷盜。偷盜之罪,眼前要受法律裁判,死後要償還債務,來生更招致貧窮困苦惡報。若能嚴持不偷盜戒,止息貪念,反而樂善好施,扶危濟困 ,必可改善貧窮困苦的命運,轉入財富日增、所求如意的運程。
戒邪淫:古人說:“萬惡淫為首。”佛說:淫欲是生死根本,罪惡之源,故製出家弟子,絕對戒淫;身戒淫行,心戒淫念,身心清淨,不得涉及男女私情。至於在家佛弟子,嚴戒邪淫,除夫妻正常關係 ,不得另搞婚外情,不得涉足歌舞妓館,不得見色起心,不得非禮、強奸或亂倫。因為邪淫是罪惡行為,有傷風化,侵犯人權,製造人間糾紛,導演家庭悲劇,產生社會問題,眼前招惹是非,受人非議 ,來生更受妻女不貞,眷屬不和之惡報。故佛製弟子,應嚴戒邪淫,不邪思,不邪行,自然善神擁護,妻女貞節,改變婚姻觸礁,妻離子散的噩運,享受家庭幸福,維持人倫尊嚴。
戒妄語:即言行端正,誠實可靠,不借詞掩蓋自己過失,不為名利而妄自誇大、自讚毀他。不因妒忌而挑撥離間,中傷破壞。不因嗔恨,而惡口粗口罵人。不因取悅於人而花言巧語。不為滿足自己,而 欺騙對方。尤其佛弟子,更不應為了名聞利養而妄言證聖,或說自己得神通,誑惑世人。當知妄語之罪,毀人信譽,破壞公關,導人迷信,死必墮落地獄受苦。罪畢為人,還要常受他人誹謗,語雖誠實 ,人不信受等惡報。《楞嚴經》言:“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是以凡佛弟子,皆應戒大妄語,甚至見惡不傳,聞過不 宣,直接建立個人信譽,受人尊敬,保障自己安全;間接平息社會紛爭,維持正常公關。自然可以改善是非口舌,或被人橫加毀辱,惡言中傷種種惡運,漸入善名遠播,人皆信服的佳境。
戒飲酒:酒含刺激,能麻醉人心智,令人頭腦不清醒而胡作妄為,害己害人。故佛製凡佛弟子,不得飲酒。《四分律》說,酒有十過,三十六失。現代科學證明,飲酒,能引生各種疾病,損害健康。講 究衛生、愛惜前途的人,尚不飲酒,況佛弟子?佛在世時,有一伏龍比丘,已證阿羅漢果,神通自在,能降伏毒龍。一日乞得含有酒精食物,以致嘔吐大作,醉臥於地,既失威儀,又受蟲蟻欺負。佛因 此製戒,凡佛弟子,不得飲酒。包括一切含有麻醉性食物,悉皆戒除,以保持情緒平衡,行為正常。自然改善因醉酒闖禍,招惹口舌是非種種噩運,獲得平安進步,前程似錦的好運。
人因內心充滿貪、嗔、癡種種毛病,加以外界物質誘惑,身作殺、盜、淫,口講妄言、綺語、或兩舌、惡口,致使身口意業都不善,每為自己製造多災多難的惡劣命運,同時危害社會,破壞治安,給人 間帶來苦難與不幸。所以佛教弟子,必須受持五戒,奉行十善。如果人皆不殺,實行仁慈愛物;自可保障一切生命安全,社會何來殘殺,謀殺,暗殺,奸殺種種罪惡行為?如果人皆不偷,實行重義輕利 ;自可保障他人財產安全,社會自然減少明搶暗偷,強奪巧取種種罪惡案件,必可維持社會秩序,保障安全,社會何來強盜與小偷?若人皆不邪淫,尚節守禮,必可保障婚姻安全,維持人倫道德,增進 家庭幸福;社會何來強奸、通奸、亂倫等喪德敗行?若人皆不妄語,誠實可靠,不奸詐,不欺騙,不妒忌讒謗,不挑撥離間,必可維持社會公關,保障互惠互利,互不侵犯的正常操作,何來是非口舌之 爭?若人皆不飲酒,提高理智,保持頭腦清醒,不致荒廢正業,危害社會,何來借酒行凶,或醉酒駕駛闖禍種種意外發生?由是可知,受持五戒,奉行十善,直接可以改善個人行為,淨化身心,扭轉噩 運,漸入佳境;間接以防止社會罪惡,保障社區安全,促進社會繁榮,增進人間福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