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佛學大師教你處理危機(1 / 3)

第六章 佛學大師教你處理危機

悟思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要經曆些風雨,遭遇些坎坷。時代進步了,科技日益發達,經濟日益繁榮,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今人的煩惱並不比古人少。相反, 各行各業的競爭越演越烈,時代對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今人可能比古人更難、更煩!在煩惱麵前似乎人人平等,常言道:“貧賤夫妻百事哀。”可見,普通老百姓過日子可不容易。豪門大戶就常樂無 憂嗎?《紅樓夢》裏王熙鳳對劉姥姥說:“(榮寧二府)外頭看著雖是烈烈轟轟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艱難去處,說與人也未必信罷。”小到黎民百姓,大到高官巨賈,也是各有各的困難。正所謂“家家 有本難念的經”。

困難和危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勇氣麵對困難,缺乏方法度過危機。

佛說“人生無常”。隻要認識到了這一點,事情遇到不順時,就不會驚慌失措,亂了分寸,而會以一種豁達的心態去積極麵對危機,這樣才可能化危機為轉機。倘若實在是遇到過不去的坎,我們也應該 學會“放下”。換一種思路,換一個選擇,可能會海闊天空。

佛說“境由心起”。其實,仔細想來,很多壓力和危機並不是來自外界環境,而是來自我們自心,“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而已。保持內心的寧靜,掃除各種雜念的迷惑,才是解決危機最好的方法 。

佛說“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心懷善念,廣施仁德,就能廣結善緣,也就會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個人信譽。即使在危機中,也會遇到助你一臂之力的貴人,在困難中也會得到親友的支持。善人的人 生道路是越走越寬的。懷慈悲心的人,才能得大自在。

佛法無邊。無邊的佛法給世人無限的智慧:深化世人的人生哲學,提高世人的道德境界,豐富世人的審美情操。站在佛法的高度看人生的各種酸甜苦辣,必定會有“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斜的喜悅。

化危機為轉機

有一句話說“世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每一個人當然都不希望不如意,可是大環境是我們無法掌控的。所以如果事前已經盡心盡力,避免讓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即使真的碰上了,既然已經知道“ 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遇到不如意事反而成了預料中事,那不就是另外一種“如意”嗎?如果能用這種態度麵對、處理,心態上就不會那麼無奈,或者是痛苦了,這就是一種觀念的改變。

但是,大多數人都是在平穩、平靜、安定的環境中成長,不容易養成堅強的意誌力;相反地,在不斷地遇到種種逆境、挫折挑戰中成長的人,較能夠經得起風浪。

我就是在逆境中走過來的人。諸位現在看到的都是我風光的一麵,沒見到我在美國紐約做流浪漢的時候,沒見到我被人落井下石,當成落水狗一樣的時候。我這一生,可說是在挫折中走過來,是在被重 重的打擊之中、阻撓之中走出來的,但是當初那些困擾我的人,其實都是幫助我的人。因此,我很感恩我的生命曆程中,能夠有這麼多幫助我的人。

我經常抱持一個信念:山不轉,路轉;萬一路也不轉呢?那就人轉。如果當你的身體行動也不能轉的時候,該怎麼辦呢?那就心轉,這就是法鼓山心靈環保非常重要的一個核心。

念頭一轉,能讓心保持常寧靜,而且方向正確,雖然態度是柔軟的,意誌卻是堅定的。而且“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未來還是充滿希望的。

在9·21震災發生後,我曾勉勵全台灣所有受災受難的大眾:當我們還有一口呼吸在的時候,就有無限的希望。這也就是我前麵所說的,心念不要被當前的環境狀況所困擾,而要能隨時等待轉機。

大多數人都是危機來了才害怕,平時沒有“危機意識”;如果沒有危機感,危機很可能馬上就降臨。因此我常說,危機不是問題,沒有危機感才是問題。

中油董事長陳朝威上任之初曾經來拜訪我,他形容自己好似坐在火山口上,而且不隻是一個火山口,因為中油的油管設施相當多,不隻一、兩處,而是幾千處,一不小心隨時可能發生問題。但是他有危 機感,所以他知道哪些問題是最重要的,最需要解決的。

當時我問他:“你恐懼危機嗎?”他說,如果恐懼,就會不敢麵對;必須知道危機、麵對危機,才能防止危機的發生。所以在他上任後就處處去視察,隨時預防危機的發生。就是因為他勇於麵對,所以 至今中油的運作都很順利。

這就是心靈上、觀念上的一種改變,不怕逆境,不怕危機,化危機為轉機,這是非常重要的。

——聖嚴法師《化危機為轉機》

在危機中撐起自己的生命

我們所作的業,或是說行動或行為,都深深影響每一個人往後的命運。我們的生命是好是壞?我們的生命是高是低?絕對跟我們的業力有關。所謂業力,就是我們的行為和我們的語言。我們的身體做出 怎樣一個行為來,我們的嘴巴講出怎樣一句話來,都會影響我們的命運,影響我們的生命。這種行為的法則就是業力法則。

我們講的話,如果是充滿了愛心與慈悲,充滿了關懷與溫馨,別人就會感到無比溫暖;相反的,如果我們老是喜歡講一些傷害別人的話,或是尖酸刻薄的話,我們周圍的磁場一定會變得很糟糕,自然就 會感受到那種不和諧的氣氛。根據牛頓運動定律,一個作用力出去了,必定會有相等的反作用力回來。這代表什麼?我們每一瞬的起心動念、一句話、一個行為,都會帶一些什麼回來。如果我們希望別 人好、對別人有愛心,這慈善的念頭一出去,一定會有相對的溫暖回流。所以,反作用力好壞的關鍵,在於自己所拋出去的業力或行為力的性質是好是壞。善業,會有相等善的力量回饋;反之,惡業也 必然有同樣的反作用力回來。

切記!作用力是因,反作用力是果,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成正比的。這個世界永遠不會存在這麼一種定律:你發出去的力量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世間上任何一個事物,即使是不好的事,也是依緣而生 起的,都值得我們去思維、反虱…

我們每一個人要為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負責任,如果你一向都是善良的,不說傷害別人的話和行為,在緣起的法則之下,自然後麵的結果一定是好的,因為前麵的因緣都很好,反之也是如此。我們這 輩子是不是要過得有意義、有價值,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以生命管理的觀點來看,應該相信三世說,就算不信宗教的人,相信它也沒壞處。因為,抱著姑且相信三世因果說法的人,就能心懷因果報應的戒慎恐懼之心,努力行善去惡,也許就可得到現世善報, 或可能在死後得善報,甚至可能還有三世得善報的呢!就算現世尚未得善報,能夠心安理得地過生活,其實也就是一種現世的善報,因為你的生活過得比別人自在、安詳,這是忙碌社會中的現代人多麼 夢寐以求的事啊!

有智慧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人,都應該認真思維一下能對今生來世有究竟利益的生存之道是什麼?雖然我們沒有辦法讓我們的生命延長,但是卻可以豐富我們的生命。相信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都希望有 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從佛法當中去借助它的智慧呢?能夠做自己的主人,才是真正快樂的人。藉由佛法,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認清生命的本質,掌握自己的生命。

——海濤法師選編《生命手冊》

直麵問題才能走出憂鬱

常常聽到很多人說壓力太大,不知道如何紓解,而憂鬱症的問題,更是困擾著許許多多的現代人;據說,今日台灣已有上百萬的憂鬱症病患者。憂鬱的產生,有的是求好、求完美,怕失敗、怕做得不好 ;有的是無法麵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對於天災、人禍、經濟、政局、家庭、工作等種種因素,不清楚將來會如何變化,所以憂慮恐慌。過分的憂慮恐慌就會導致“憂鬱”,因為憂鬱而迷茫,更不知 如何去麵對排山倒海似的種種狀況。

今日台灣的人心,由於長期生活在缺乏危機意識的環境之中,一旦出現危急的狀況,就不知如何處理,無形中也成為憂鬱症的誘發因素。因此“居安思危”便顯得格外重要,平日就應該有準備,當險惡 的狀況來臨時,才不會慌了手腳,才不會無力麵對。

例如,十多年前,我曾經見過一位營建公司的老板,他因為怕鈔票有很多細菌,所以不敢用手摸鈔票;如果要數錢時,就用夾子一張張數,或請助理來幫忙。這位一直恐懼鈔票有細菌,擔心摸了會中毒 的老板,他最後死去的原因竟然僅是因為一場小玻那是由於他過分恐懼、憂慮,不願碰觸可能有細菌的東西,長期下來,造成他的體內缺乏一般人所應該有的免疫力,使得他的抵抗能力極差,反而更容 易受到有毒病菌的感染。

過分的焦慮、憂鬱,而不知如何麵對現實的壓力,會使得所麵臨的狀況變得更加嚴重複雜。但是,對於還沒有發生的麻煩事,也不要太恐慌,很多人經常莫名其妙地擔憂下一個問題的發生,或是掛心已 經發生過的問題,會不會持續再發生。例如大地震之後,就怕不知何時會再來一次,結果這也擔心、那也擔心,讓自己陷入永無止境的憂慮中,這些都是杞人憂天。世間事物,本是無常,本來多變,平 時要有應變的準備,臨事隻要對應得當,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如何避免憂鬱、走出恐慌呢?我提供四句秘訣:“麵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說,當問題發生、狀況出現時,不能逃避,不能視而不見,要積極運用我們的資源與智能來處理。如此, 原本遇到不好的狀況,就有可能變好;在盡力處理過後,不論結果如何,都不要老是掛在心上,要能夠放下它,而且凡事盡心盡力就好,不必要求自己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