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中國儒家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後人尊稱他為“亞聖”。古書上常說“孔孟之道”,除了孔子外,孟子是曆代大儒中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人物。
孟子的生平事跡比孔子要模糊得多,西漢時期司馬遷的《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隻用了137個字寫了他的生平,這是關於孟子生平最早的記錄。所以我們隻能從曆代的史料中推斷出孟子大概生於周安王十二年(公元前390年),死於周赧王十年(公元前305年),終年85歲。他的父母,可信的記載很少。據《春秋演孔圖》及《闕裏誌》等說,其父名激,宇公宜;母姓仉。在孟子的早年教育中,其母親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西漢的《韓詩外傳》、《列女傳》中記載了孟母教育孟子的生動故事,如孟母斷機、東鄰殺豚、孟母三遷、孟子去妻,孟子仕齊等。成人、婚姻、出仕,是古代君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個環節,而在這三個環節孟母都對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孟子“受業於子思之門人”,是孔子之嫡孫子思的再傳弟子。後來人們以“思孟”並稱,除了他們思想上的一致外,與這種師承也是有關的。
學成之後,孟子就開始“周遊列國”,以學於諸侯。在他40多歲時,他首次出遊的諸侯國是齊國。想通過正在“一鳴驚人”的齊威王施展其“仁政”理想,但不受齊威王的重用,隻是被任為客卿。他聽說宋王偃將要推行“王政”,就約在公元前323年之時離齊赴宋。但宋王偃並不打算接受孟子的主張,孟子隻得遠行,回到他的家鄉鄒國。公元前322年,魯平公即位,用孟子弟子樂正子為政。孟子趕赴魯國,由於樂正克的推薦,魯平公準備乘車去見他。但因嬖人臧倉進讒,魯平公取消了這次會見。孟子在失望之下又隻好返回鄒國。
大約在公元前320年,孟子聽說梁惠王“卑禮厚幣以招賢者”《史記·魏世家》),就離滕赴魏,來到了魏都大梁。本想利用孟子有所作為的梁惠王第二年就死了,亦未能實行孟子的主張,其子又不像有為之君,孟子隻能離開。
公元前321年,齊威王卒。齊宣王即位,孟子帶領弟子再度適齊到齊。在齊國,孟子受到從未有過的禮遇,齊宣王授與他“卿”之高位,派他出使滕國,並屢屢向他問政。齊宣王喜好“齊桓晉文之事”,而孟子卻大談他的“仁政”主張(《孟子·梁惠玉上》)。了終因為齊王伐燕一事,讓孟子徹底灰心。
自此,孟子就要辭去卿位,離齊還鄉。公元前312年,孟子由宋歸鄒。他遊說諸侯,遍曆齊、魏、宋、魯、滕諸國,奔波了35年而始終實現不了自己的“仁政”理想,就隻好歸隱故鄉,一邊從事教學,一邊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醜等人一起著《孟子》一書,記敘他一生的行事,闡述其思想學說。公元前305年,孟子老死於家鄒國,享年85歲。
孟子以繼承和光大儒學為畢生追求,形成了以“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論”為主要內容的孟子學說,為儒家學說的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華所在,他認為決定統治者統治地位的政治基礎是民心的向背,民心歸服是統一天下的決定性因素。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在孔子仁政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仁政學說體係。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現在養民、教民兩個方麵。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國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認為民本與仁政能否實現,關係到能否實現“王道”這一目標。
性善論是其倫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認為,人的本性與動物本性的不同之處在於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義、禮、智等道德品質,人們都有一種先天向善的能力。
孟子學說,作為一個完整的思想體係,除了上述幾點外,還有許多精彩而豐富的內容,如“養氣”說,“人格修養說”,“盡心、知性、知天”說,“以意逆誌”說等等。孟子學說對儒家學說起到了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奠基作用,他與孔子學說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國儒學思想發展的基礎——孔孟之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