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孟母三遷(1 / 2)

第一章孟母三遷

孟子(約公元前390—公元前305),姓孟名軻,戰國時期鄒人。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傳後世。

孟子的祖先是魯國晚期顯赫一時的貴族孟孫。孟孫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之一——慶父的後人。當時民間有諺語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在魯國當時的顯赫由此可見一斑。

當孟子出生時,他的家族已日漸沒落,被迫遷往鄒國。

據記載,孟子的父親名激,字公宜。母親姓仉,係魯國的名門之一。她自幼愛過良好的教育。在她身懷六甲之時,她曾專門前往沂河觀濤,想感受大地山川之靈氣,陶冶性靈,讓腹中的胎兒受到良好的教育。她還專門去登老家鳧村東南的嶧山,想培養胎兒廣闊豁達的胸襟與勇敢堅毅的氣度。

公元前390年的秋天,在孟孫激與仉氏登山回來的馬車中,中國古代的第二個聖人孟子誕生了。因為兒子是在馬車上誕生的,孟孫激便給他取名孟軻,字子輿。軻、輿,即車也。在仉氏的內心深處,她想得更深遠一些。車既能載物,又可載人,她希望兒子像車子一樣能載人載物,有所擔當,成為一個有用之人。

小孟軻天真活潑,精力充沛,睡眠少於一般的兒童。她們全家享受著這個小生命的誕生帶給她們的無窮的樂趣和活力,可惜好景不長。當小孟軻四歲時,他的父親去世了。他隻能與母親相依為命了。好在孟母是一個知書達理、賢惠而又堅強的女子。當丈夫死後,她毅然承擔起教育小孟軻的擔子。她把自己所讀的詩文和故事都講給孟軻聽,比如伏羲演八卦、女媧補天、神農嚐百草、後羿射日、嫦娥奔月、黃帝造舟車、堯舜禪讓、大禹治水、武王伐紂、孔子作《春秋》……小孟軻完全沉浸在母親的講敘當中,他的情緒也隨著母親的講敘起起落落。

丈夫死後,孟母的生活更加艱難了。孟母是個要強的人,不到萬不得已,她不會輕易求人。她耕種了二畝地勉強糊口,除此而外,常常紡紗織布,以此來換取母子二人的日常生活用品。為了多織一點布,她常常雞未鳴就起,二更鼓響還沒有休息。無論是烈日炎炎的酷暑,還是寒徹肌骨的寒冬,日複一日,天天如此。日子過得艱辛而儉樸,但這對孟母來說都是可以承受的。小孟軻的成長與生機,讓她在艱辛中充滿著期盼,再苦再累的日子似乎也有個盼頭,有個寄托。所以,她從來沒有放鬆對孫孟軻的教育。她按部就班地給孟軻講了《詩》、講了《論語》、講了《春秋》,讓他背誦練習。小孟軻聰慧過人,對母親的講解和留下的作業總是能應付自如。

孟軻四歲時,成了孩子們的領袖,他常常帶領小夥伴們做各種各樣的遊戲。當時的鳧村是鄒、魯交界處的一個小村子。村子西邊是一大片墳地,周圍村落裏死了人都要在這裏埋葬,因此這裏常年哀樂不斷,號哭不絕。小孩子是最擅長模仿的,因此這些殯葬活動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們遊戲的最主要的內容。

他們找來東西當做靈柩,折來樹枝當作樂器,摹仿引幡的、打旗的、奏樂的,搖頭晃腦,好不熱鬧。還有人摹仿哭喪的,悲慟淒慘,這個聲勢浩蕩的送葬隊伍全部由小孟軻發號施令,他說行就行,說止就止,說吹就吹,下令放悲聲,則是哭聲一片……孩子在追趕、哭鬧中其樂無窮。

孟母多次去村西的墳地去找小孟軻。當她看到小孟軻和小夥伴們將喪葬活動玩得惟妙惟肖時,真是又好氣又好笑。笑的是小孟軻的領導才能和號召能力,而且能想些鬼點子將這些活動摹仿得如些之像,氣的是,這麼小的孩子,摹仿這種活動總不是什麼好事。但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他們又怎麼能夠選擇呢?怎麼能夠不受到影響呢?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何況他們還隻是一群小小的孩子呢。看來孔子的話說得好:“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沒有仁德的居住環境是不利亞一個健康的小生命的成長的。她沒有理由埋怨孩子,但卻由些而萌發了遷居的念頭。

但人都是安土重遷的,遷離故土談何容易,更何況她們孤兒寡母,行止都得仰仗他人呢。遷居的念頭總是沒有付諸行動。隻到一件事的發生,才徹底讓孟母下定決心遷居。一個夏天,孟軻和小夥伴不忍心看著一個男嬰的屍體棄於荒野,他和小夥伴一起把這個男嬰安葬在了一個有錢的富戶的祖宗墳地旁邊。他們的做法是單純的,卻招來了富戶的責怒。認為此舉破壞了他們家的風水,並揚言要告官,嚴懲孟軻。好在他們隻是一群未成年的孩子,他們的舉動也隻是未成年人的一種遊戲,在村裏人的熱心幫助之下,總算平息了這場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