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孟母三遷(2 / 2)

在鄉人顏崇義的幫助下,孟母從鳧村遷到了廟戶營(今山東鄒縣城西北三裏處)來居住。廟戶營是一個比較大的集鎮。這裏商鋪林立,作坊、茶館、賭場無所不有。每逢趕集之日,人潮洶湧,人聲鼎沸,一片鬧熱的景象。孟母的家就在鬧市中心,屠宰場、絲綢鋪、鐵匠鋪毗鄰左右。

一天早飯後,小孟軻打開《論語》,當他剛讀了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東院殺豬的尖厲的嚎叫聲打斷了他的學習,他不由得用雙手捂住了耳朵。好不容易等到殺豬的叫聲落下去,他重新開讀“學而時習之……”,結果對麵鐵鋪打鐵的聲音又連綿不斷的傳了過來,叮叮當,叮叮當……這聲音實在是讓他心煩意亂,他隻好把書拋到了一邊,想出門轉轉。還沒出門,想起了孟母的教導,怕惹得娘傷心,他隻得停下了剛邁出去的腳步,重新回到座位上,捧起了那本《論語》,再次讀起了“學而時習之……”,這次吆喝叫賣絲綢的聲音不絕如縷,直衝耳膜“絲綢啊,漂亮的絲綢,便宜賣啊,大姑娘,大小姐快來買啊。”種種吆喝聲、打鐵聲、還有豬的嚎叫聲,像一個狂亂的交響曲幹擾著小孟軻的神經。

是啊,他畢竟還隻是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子。對一個成年人來說,要抵製這種誘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樣的環境下,被圈在家裏的小孟軻哪能總是有心思讀得進書呢,所以,他總是趁母親不注意,溜出家門。這裏跑跑,那裏轉轉,到處聽,到處看,而且還跟著模仿那些叫賣的聲音和動作,時常惹得人們大笑。有一次,小孟軻想在母親的麵前顯擺顯擺他的模仿本領,他在正在織布的母親麵前,惟妙維肖的摹仿起店小二送菜的動作和聲音。看著兒子的表演,孟母的心一陣陣悸慟。當小孟軻表演完後,看著母親嚴肅的表情,和掛著眼淚的臉龐,一時間不知所措。看著兒子惶惑的樣子,孟母實在不忍心再責罵她,她隻是輕輕地將兒子攬進了懷裏……

身處鬧市,的確有礙於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孟母再次意識到這種環境對小孟軻的影響,但對於已經遷過一次居的她們來說,談何容易。而對小孟軻來說,他一方麵要聽母親的教誨,要好好讀書,一方麵還是不可能避開環境的影響。隻到有一天,當孟母傍晚歸家,看見一群小孩子圍在自家院子裏,個個髒得像個泥孩,看著院子中央的小孟軻當一個桌子上模仿殺豬的屠夫宰殺一隻泥豬。孟母沒有馬上前去阻止,她靜靜地離開了,輕輕地歎息著。而遷居的心思卻益發地強烈了。

“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與之俱黑。”環境的確能造就一個人啊。如果說小孟軻摹仿一些生意之人的動作、言語還無傷大雅,還沒有牽涉到孩子的品性的話,那麼接下來的的一件事,就徹底堅定了孟母再次遷居的決心。

一次孟母正在織布,孟軻提著一大塊肉走過來,說是要孝敬母親的。孟母看見這一大塊肉後很吃驚,忙問孟軻這肉是從哪裏來的?他是人哪裏弄的錢買這些東西的?小孟軻告訴母親,這錢是他自己做生意賺來的,他從一個小夥伴那裏借了一點錢,通過低價買高價賣這種手段賺到這些錢。孟母沒有立即責罵孩子,她耐心地給他講了義利之辯,並讓小孟軻把賺的這個不義之財歸還給了人家。這個事件,牽涉到小孟軻的品性問題,這是決定他將來的一生問題。再不遷居,隻恐將來追悔莫及。

第二次遷居,因為醞釀的時間比較長,準備也比較充分,在周安王十九年秋,還是在顏崇義的幫助之下,孟母再次遷居,這次遷到因利渠畔(今鄒縣縣城南前)的一所學宮旁邊定居下來了。此時小孟軻已到了七歲。

這就是成語中所說的孟母三遷,其實,孟母是三居而兩遷,並不是真正的遷了三次家。

孟母三遷,可見孟母的遠見卓識,她的確非一般的女人。而孟子的確受到了她母親的影響。除了在三遷當中,我們看出孟母的膽識與氣魄,在日常生活中,孟母對孟軻的教導是一以貫之的。在許多人看來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以許經曆過了,不以為意,而孟母卻對這些所謂的小事非常注重,她能從這些小事當中,看出一些大義來。孟軻也正是在這種耳濡目染當中漸漸長大成人。

當初他們遷到廟戶營時,有一次東院傳來殺豬聲,小孟軻問母親殺豬幹什麼,孟母說殺豬是給他買肉吃的。孟母當時隻是無心的回答,而小孟軻卻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但她馬上意識到,不能對孩子失食言。她有心買肉啖兒,無奈生活太艱辛啊。可是當她想起前人說過的“孺子不可欺也!”,想起《曾子之妻之市》這個故事,曾子警告其妻的話:“為父母者,不可食言,更不能欺子!”她匆匆下機,奔向東院的屠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