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節(3 / 3)

【注釋】

①點:把茶瓶裏煎好的水注入茶杯中。

②調膏繼刻:調膏,來人飲茶,先在茶杯裏放人茶未二錢,注入少許水,加以攪動,使茶膏像融膠那樣有一定濃度和粘度,這叫”調膏”,此後才注入煎好的沸水。

【原文】

味: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其味醇而乏風骨者,蒸壓太過也。茶槍乃條之始萌者,木性酸,槍過長則初甘重而終微澀,茶旗乃葉之方敷者,葉味苦,旗過老則初雖留舌而飲徹反甘矣。此則芽胯有之,若夫卓絕之品,真香靈味,自然不同。_本_作_品_由_思_兔_網_提_供_線_上_閱_讀_

【原文】

香: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①。要須蒸及熟而壓之,及千而研,研細而造,則和美具足。入盞則馨香四達。秋爽灑然。或蒸氣如桃人夾雜②,則其氣酸烈而惡。

【注釋】

①非龍麝可擬:龍麝,龍腦、麝香。都是古代著名香料。

②或蒸氣如桃人夾雜:桃人,即“桃仁”。茶蒸不熟時會有桃仁一類草木異味。宋人黃儒《品茶要錄》說,“蒸不熟,則雖精芽,所損者甚多,試時色青易沉。味為挑仁之氣者,不蒸熟之病也。唯正熟者味甘香”。

【原文】

色:點茶之邑,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天時得於上,人力盡於下,茶必純白。天時暴暄,芽萌狂長,采造留積,雖白而黃矣。青白者蒸壓微生。灰白者蒸壓過熟。壓膏不盡,則色青暗。焙火太烈,則色昏赤。

【原文】

藏焙,數焙則首麵幹而香減。失焙則雜色剝而味散,要當新芽初生,即焙以去水陸風濕之氣。焙用熱火置爐中,以靜灰擁合七分①,露火三分,亦以輕灰糝覆,良久即置焙簍上,以逼散焙中潤氣。然後列茶於其中,盡展角焙,未可蒙蔽,候人速徹覆之。火之多少,以焙之大小增減。探手中爐:火氣雖熱,而不至逼人手者為良。時以手[扌妥]茶,體雖甚熱而無害,欲其人力通徹茶體爾。或曰,焙火如人體溫,但能燥茶皮膚而已,內之溼潤未盡,則複蒸[1]矣②。焙畢,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緘藏之③。陰潤勿開,終年再焙,色常如新。

【注釋】

①以靜灰傭合:靜灰,據其它茶書記載,應為

②則複蒸[1]矣:讀音ye1,熱氣。

③緘藏之:緘,封閉。

[1]:“喝”字口旁換日旁

【原文】

品名:名茶各以聖產之地葉。如耕之平園台星岩葉,剛之高峰青鳳髓葉,思純之大嵐葉,嶼之屑山葉,五崇柞之羅漢上水桑牙葉,堅之碎石窠石臼窠葉,瓊葉。輝之秀皮林葉,師複師貺之虎岩葉,椿之無又岩芽葉,懋之老窠園葉①,各擅其美,未嚐混淆,不可慨舉,後相爭相鬻,互為剝竊,參錯無據。不知茶之美惡,在於製造之工拙而已,豈崗地之虛名所能增減哉。焙人之茶,固有前優而後劣者,昔負百今勝者,是亦園地之不常也。

【注釋】

①以上所述各產茶地和名茶,都是其時其地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有盛有衰,至旋生旋滅,即下文所言:“是亦園地之不常也”。今己大部不存,注亦無甚意義,故不注。

【原文】

外焙①:世稱外焙之茶,臠小而色駁②,體耗而味淡。方正之焙,昭然則可。近之好事者,[上竹下夾]笥之中,往往半之,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