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有目的的創新和創新機遇的七個來源(1 / 3)

真正使學校教育遍及世界各地的,不是對教育價值的普遍承諾,也不是對在校教師進行的係統化培訓或灌輸的教育理論,而是一項不起眼的創新:教科書。教科書很可能是捷克偉大的教育改革家約翰·阿莫斯·誇美紐斯(Johann Amos enius)(約翰·阿莫斯·誇美紐斯(1592-1670),17世紀傑出的捷克教育家、近代教育學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為《大教育論》,集中反映了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與教育主張。——譯者注)的發明。誇美紐斯在17世紀中葉,設計並使用了第一套拉丁文入門教材。如果沒有教科書,那麼即使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教師,一次也隻能教一兩個學生;但有了教科書以後,即使是一個平庸的教師,也能夠將一些知識灌輸到三四十個學生的頭腦中。

上述事例說明,創新不一定必須與技術有關,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個“實物”。從造成的影響上來看,幾乎沒有什麼技術性創新能與報紙或保險之類的社會創新相比。分期付款方式完全改變了經濟,任何地方隻要引進了分期付款製度,它就能將當地的經濟從供給驅動型轉變為需求驅動型,而無需顧及當地的生產力水平如何。現代的醫院起源於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期所發生的社會創新,它對醫療保健的影響,遠遠大於其他許多醫學上的進步。管理(即一種“有用的知識”)首次使得擁有不同技藝和知識的人能夠在一個“組織”裏一起工作,這是20世紀的創新。它將現代社會轉變為一個既沒有政治理論也沒有社會理論可加以詮釋的嶄新體係:一個組織的社會。

在經濟史文獻中,奧古斯特·博爾西希(August B)(奧古斯特·博爾西希的第一個蒸汽火車頭在柏林生產,於1841年7月完工。——譯者注)被認為是德國製造蒸汽火車頭的第一人。但更重要的是,他是在同業公會、教師和政府官員的強烈反對下進行的創新。直到今天,他的這項創新仍然是德國工廠的組織係統以及德國工業實力的基礎。博爾西希還發明了“師傅”(Master)(擁有高超技術、受人尊敬,並能以相當大的自主權經營工廠的高級工人)和“學徒製”(apprenticeship system)(這項製度將在職訓練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馬基雅維裏(Machiavelli)(尼科洛·馬基雅維裏(1469-1527),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政治思想家和曆史學家。是中世紀晚期意大利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主張結束意大利在政治上的分裂狀態,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他在其代表作《君主論》中認為共和政體是最好的國家形式,但又認為共和製度無力消除意大利四分五裂的局麵,隻有建立擁有無限權力的君主政體才能使臣民服從,抵禦強敵入侵。他強調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權術政治、殘暴、偽善、謊言和背信棄義等,隻要有助於君主統治就都是正當的。這一思想被後人稱為“馬基雅維裏主義”。——譯者注)在1513年出版的《君主論》(The Prince)一書中提出“現代政府”,60年後,其思想的早期追隨者讓·博丹(Jean Bodin)(讓·博丹(1530-1596),近代西方最著名的憲政專家,1576年他發表的《共和六書》被譽為西方關於國家主權學說的最重要論著。——譯者注)主張“現代民族國家”,這兩項密切相關的社會創新,顯然比大多數技術的發明有更持久的影響力。

真正使學校教育遍及世界各地的,不是對教育價值的普遍承諾,也不是對在校教師進行的係統化培訓或灌輸的教育理論,而是一項不起眼的創新:教科書。教科書很可能是捷克偉大的教育改革家約翰·阿莫斯·誇美紐斯(Johann Amos enius)(約翰·阿莫斯·誇美紐斯(1592-1670),17世紀傑出的捷克教育家、近代教育學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為《大教育論》,集中反映了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與教育主張。——譯者注)的發明。誇美紐斯在17世紀中葉,設計並使用了第一套拉丁文入門教材。如果沒有教科書,那麼即使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教師,一次也隻能教一兩個學生;但有了教科書以後,即使是一個平庸的教師,也能夠將一些知識灌輸到三四十個學生的頭腦中。

上述事例說明,創新不一定必須與技術有關,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個“實物”。從造成的影響上來看,幾乎沒有什麼技術性創新能與報紙或保險之類的社會創新相比。分期付款方式完全改變了經濟,任何地方隻要引進了分期付款製度,它就能將當地的經濟從供給驅動型轉變為需求驅動型,而無需顧及當地的生產力水平如何。現代的醫院起源於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期所發生的社會創新,它對醫療保健的影響,遠遠大於其他許多醫學上的進步。管理(即一種“有用的知識”)首次使得擁有不同技藝和知識的人能夠在一個“組織”裏一起工作,這是20世紀的創新。它將現代社會轉變為一個既沒有政治理論也沒有社會理論可加以詮釋的嶄新體係:一個組織的社會。

在經濟史文獻中,奧古斯特·博爾西希(August B)(奧古斯特·博爾西希的第一個蒸汽火車頭在柏林生產,於1841年7月完工。——譯者注)被認為是德國製造蒸汽火車頭的第一人。但更重要的是,他是在同業公會、教師和政府官員的強烈反對下進行的創新。直到今天,他的這項創新仍然是德國工廠的組織係統以及德國工業實力的基礎。博爾西希還發明了“師傅”(Master)(擁有高超技術、受人尊敬,並能以相當大的自主權經營工廠的高級工人)和“學徒製”(apprenticeship system)(這項製度將在職訓練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馬基雅維裏(Machiavelli)(尼科洛·馬基雅維裏(1469-1527),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政治思想家和曆史學家。是中世紀晚期意大利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主張結束意大利在政治上的分裂狀態,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他在其代表作《君主論》中認為共和政體是最好的國家形式,但又認為共和製度無力消除意大利四分五裂的局麵,隻有建立擁有無限權力的君主政體才能使臣民服從,抵禦強敵入侵。他強調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權術政治、殘暴、偽善、謊言和背信棄義等,隻要有助於君主統治就都是正當的。這一思想被後人稱為“馬基雅維裏主義”。——譯者注)在1513年出版的《君主論》(The Prince)一書中提出“現代政府”,60年後,其思想的早期追隨者讓·博丹(Jean Bodin)(讓·博丹(1530-1596),近代西方最著名的憲政專家,1576年他發表的《共和六書》被譽為西方關於國家主權學說的最重要論著。——譯者注)主張“現代民族國家”,這兩項密切相關的社會創新,顯然比大多數技術的發明有更持久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