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裏開心地玩,就沒有必要去找同伴一起玩了。
有朋友的孩子才快樂(2)
家長陪玩,當然也會給孩子帶來快樂,可是,這替代不了同伴交往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終日生活在封閉環境中的孩子,家長能夠給他愛,但給不了集體的歸屬感,能夠和他一起做遊戲,但製造不出集體活動的愉悅氣氛。
一個上小學六年級的孩子對我說,他為自己沒有朋友而感到自卑和孤獨。為了消除這種感覺,他喜歡上網和網友聊天。他的QQ好友很多,在網絡中他覺得自己很受別人的歡迎。可是隻要一離開那個虛擬的世界,他就會感到更嚴重的孤獨。由於長時間靠敲擊鍵盤和別人聊天,他覺得在現實生活中,他越來越不會和別人說話了,因此也就越來越封閉自己了。他過得一點也不開心……
毋庸多言,孩子的成長需要群體生活,需要夥伴。否則孤獨感會讓孩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性格,甚至將來孩子會因此無法和他人交往,無法適應社會。
想一下,我們也是從幼年一步步走過來的。是不是放學後,我們最渴望的就是走東家串西家召集小夥伴出來,或玩捉迷藏或玩老鷹捉小雞,哪天自己被大家冷落了,就會不開心得連晚飯都吃得沒有滋味?
既然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為什麼要剝奪我們的孩子結交夥伴的權利?為什麼要把他們變成“孤獨的螞蟻”?
孩子渴望交到自己的朋友,這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願望,他們以此來拓寬自己活動的空間,增加自己學習的機會。正如美國作家羅伯特·塞爾曼所說:“童年時代的友誼,是以後生活中所有其他親密關係的演習。”隻要孩子們在一起,他們就會經常學習成人的行為,有分工,有合作,在他們的活動中充當不同的角色。他們在幼年時期就開始領會到友誼與寬容,分工與協作,養成自己的群體意識、責任感和堅強性格。而缺少朋友的孩子,由於離群索居,往往會表現出孤獨和懦弱,或者會表現出蠻橫和霸道。
為了孩子能有自己的朋友,在此給各位家長幾點建議。
1. 幫助孩子尋找朋友。
如果孩子已經交上了朋友,母親要及時給以強化,比如對孩子說:“你有了自己的朋友,很好,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如果孩子還沒有朋友,則應積極幫孩子尋找。
比如讓孩子與家附近的小朋友一起玩,與同事或同學的孩子一起玩,最好是同齡或年齡相仿的。適時與孩子討論他們交往的情況,幫助孩子做出選擇。幫孩子選擇小朋友有兩點應該注意,一是能夠合得來,二是能夠優勢互補。孩子們的優點在互動過程中強化、發展,孩子們的缺點在互動過程中逐漸克服。
2. 歡迎孩子的朋友到家裏來。
孩子交朋友,大人對孩子的朋友要當自己的朋友一樣,采取熱情歡迎的態度。當小朋友來家裏時,家長應該說:“我們家來朋友啦,歡迎歡迎。”而且要讓孩子認真接待一番。一旦孩子們自己玩起來,學習起來,家長就可以退居“二線”了。孩子們時間觀念不強,要適時提醒,提醒的方式要注意:“時間不早了,是不是約定下次來玩的時間,你們商量一下,好嗎?”
3. 給孩子交朋友以具體指導。
孩子畢竟是孩子,與小朋友交往中難免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應該細心觀察,給予指導。孩子們之間出現摩攃或者裂痕,家長應該了解原因,做出分析,指導孩子們化解矛盾。孩子們在一起時間過長,影響了學業,應跟孩子們一起討論,讓孩子們認清利弊,主動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