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孩子,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碰到事情不要急於指責孩子,要先想想自己有沒有錯誤,先作自我批評,使孩子感到尊重、感到平等,他也會學你的樣子尊重別人。如果家長不懂尊重孩子,給孩子很多限製,就會使孩子感覺生活在陰影之中。在家長製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大多遇事膽怯、缺乏自信。或者孩子變得逆反心理很強,對經常的責罵覺得無所謂,沒有上進心,缺乏競爭意識,變得冷酷。因此,和孩子建立平等的關係,傾聽孩子的心聲,才能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4. 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不要把家長的尊嚴放在首位,因為每當孩子給父母丟臉的時候,是父母最容易失態的時候。比如:家長帶著孩子去做客,大人見麵後就愛聊天,可是往往這時候沒有考慮到孩子們的處境。這時他們覺得沒意◣
我不願做太陽/也不願做月亮
做太陽太寂寞/做月亮太孤單
我要做星星/因為星星有無數朋友
黑夜點綴得更加美麗、漂亮
我們大人把獨生子女比喻成“小太陽”,但是這些孩子卻想做星星,因為他們需要朋友,需要友情。
一個不會交朋友的孩子,當他越來越大尤其自我意識越來越強時,由於缺乏周圍人群的喜歡和認可,在各個方麵都會產生很大的挫折感,易導致自卑、孤獨甚至自閉,嚴重扭曲孩子的人格,影響以後的學習和生活。
荀子說:“人不能生而無群。”人有社會屬性,秦檜都有三個朋友,可見人人需要朋友,沒有朋友的人生是孤獨的、蒼白的、不幸的。
孩子與成人一樣需要朋友,和夥伴交往是孩子的一種社會性的需要。研究表明,同伴之間的人際關係,是孩子其他社會關係所無法取代的。從心理方麵講,和夥伴一起學習和生活、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形成成熟的人格,幫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群體和社會,成為真正的社會人;從情感發展方麵看,好的同伴關係可以使孩子得到更多的關注、支持和幫助,從而使孩子更願意參加集體活動。這有利於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同時在心理上建立起對他人信任和尊重的情感;而且有夥伴一起玩耍,會幫助孩子學會合作、包容,並能在交往中提高適應他人和社會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擁有朋友可以給孩子帶來快樂,從而遠離孤獨感,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
總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良師更需要益友,沒有夥伴,孤獨和不快的情緒會伴隨著孩子的生活,對其心理、個性、情感等方麵的不良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讓孩子陷入孤獨狀態的主觀原因,則在於我們家長的種種顧慮。大部分母親也知道孩子沒有夥伴很孤獨,可是極少有人支持孩子找同伴玩耍。因為母親們認為,第一,孩子沒有時間。每天放學回家有一大堆的作業要完成,即便雙休日也要參加各種輔導班。第二,讓孩子出去找同伴玩不放心。孩子畢竟是孩子,對周圍環境以及交往的人缺乏辨別力和選擇的能力,萬一和一些有不良習慣的孩子在一起玩,染上壞習氣就得不償失了。還有,孩子們在一起打鬧發生意外的可能性很大,想想就覺得很危險,所以不敢放手讓孩子出去和別的孩子一起玩。第三,孩子雖然沒有夥伴,但自己可以陪他玩,況且還有那麼多玩具,可玩的遊戲內容和工具多著呢,孩子怎麼會孤獨呢?所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