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爺爺奶奶,不時以她孩子的方式表達著她的愛。幾乎每天下班回家,她都會等候我,為我開門,給我送上一雙拖鞋。如果她有什麼好吃的,一定會留一份給我。當然,孩子的這些表現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家庭教育的結果。平時我工作非常忙,休息日也很少有時間陪著女兒,但隻要有空,我必定放棄大人的娛樂,陪孩子玩。可每次外出帶回東西,我從不讓孩子獨霸,無論大人、小孩總是一人一份,不讓孩子滋長唯我獨尊的優越感。
關愛是相互的。隻要付出了愛,愛同樣會來到你的身邊。
隻有愛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愛,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付出一點點,也許就能給你帶來成倍的回報。
別讓孩子成為“小霸王”
現在有很多家庭對孩子表現出來的損人利己、蠻橫霸道行為非但不加以製止,反而覺得孩子聰明、有趣、膽大,這無疑助長了孩子的蠻橫行為。
蠻橫的孩子表現為經常按自己的意誌行事,蠻不講理、橫行霸道、恃強淩弱,如有不順就撒潑打架。
陽陽是家裏的小霸王,隻要他看到的東西,就都是他的,如果別人稍有侵占,他就不滿意,還要大聲叫嚷:“這是我的!”以此向別人發出警告。別人乖乖退縮,他就得意揚揚;一旦別人不理會他的警告,那麼他就會馬上使出他的殺手鐧——大哭大鬧,鬧到你屈服為止。
這樣的“霸王戲”天天在陽陽家上演。奶奶剛買菜回來,想在沙發上歇一會,屁股還沒挨著沙發,坐在上麵看電視的陽陽立刻大叫起來:“不許坐我的沙發!”奶奶可不敢惹他,隻好歎著氣遠離沙發。
媽媽下班回來,瞄了一眼電視,陽陽又叫了起來:“我的電視,不許看!”樓下的小妹妹上來玩,可是霸道的陽陽宣稱這些玩具都是他的,不讓人家碰,小妹妹隻能悻悻地走了。
因為家長教育方法的不得當,像陽陽這樣的小霸王越來越多。
那麼,“小霸王”是怎麼形成的呢?
1. 孩子的自我中心沒有袪除。
兩歲左右的幼兒雖然已經經曆了自我中心期,但是霸道的幼兒沒有完全袪除自我中心,他們雖然能夠分清自己和他人,但是對於他人的觀點很難接受,比如陽陽認為自己坐的沙發就是自己的,奶奶要坐的時候他就會反對,而不是接納。這樣的孩子不能從別人的觀點和角度思考問題,隻能以自己的想法作為衡量事物的唯一標準,就形成了霸道的表現。
2. 孩子的社會性發展沒有完善。
幼兒具有獨立意識以後,他們的社會性技能也逐漸發展起來。這時候孩子願意和他人交往,能夠傾聽爸爸媽媽的意見;願意和同伴一起玩,能夠分享自己的玩具;能夠體會別人的情緒,有同情心。陽陽的社會性發展顯然還沒有完善,他不願意聽家人的意見,每次都以哭鬧收場;不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不能和小妹妹愉快地共處。社會性發展的不完善也是造成陽陽霸道的一個原因。
3. 家長的溺愛造成了孩子的霸道。
現在的家庭大多隻有一個孩子,自然而然這樣的孩子便是家裏的天之驕子,全家人都圍著孩子轉,受到長輩的無限疼愛,甚至是溺愛。孩子的一切需求,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爸媽都想盡辦法滿足,這樣就漸漸養成了孩子予取予求的霸道行為。而且當孩子出現霸道行為時,爸爸媽媽又認為孩子還小,沒什麼大礙,沒有給予適時的糾正,於是孩子變得越來越霸道。
那麼,家庭如何對“小霸王”進行改造呢?
1. 家庭氛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