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碰到對己不利的環境時,千萬別逞一時血氣之勇,也千萬別固執地認為士可殺不可辱。爭一時之氣,心理的確舒服了,但很可能不僅會因此而錯失良機,而且會為火冒三丈的情緒付出很大的代價。正如法國人文主義作家蒙田所言:“心靈之崇高主要不在於高高在上和遙遙領先,而在於知道如何控製與約束自己。”這是每個走向成功的人所必備的理智處世哲學。衝動是生活中的地雷一個人受到攻擊或傷害時,生氣與憤怒都是正常的反應,但最好先問問自己:這樣能否達到目的?對事情的解決有無幫助?現實生活中,在各種場合下因為過度反應而使自己受傷害的例子不勝枚舉。譬如自己向來尊敬的人,如果作出令你傷心的事情,你很可能立即諷刺回去;受了陌生人的氣,恨不得打他。跟上司拍桌子,向另一半摔花瓶,對好友咆哮……這些情緒失控的行為,可能使我們付出慘痛的代價。有兩隻烏鴉在兩棵樹上對罵。它們越罵越凶,越吵越激烈,最後,一隻烏鴉隨手撿起一樣東西,向另一隻烏鴉砸去。那東西擊中對方後破裂開來,這時,丟東西的烏鴉才發現,自己扔出去的東西,原來是自己巢中一枚尚未孵化的蛋。

第188節:謬誤44由著性子來,才能活出自我

多數時候,遇到問題和矛盾時,不理智的衝動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糟。因為衝動就像是你身邊的一個地雷,可能你不小心就會踩到它,不但沒有益處,還會把自己炸得麵目全非。有一個警察晚上著便裝出來買香煙。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漢纏著他索要煙抽,警察不給,於是兩人發生了口角。隨著互相謾罵和嘲諷的升級,兩人的情緒逐漸激動。警察掏出警官證和手銬,說:“如果你不放老實點,我就會給你一些顏色看。”流浪漢反唇相譏:“你這個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看樣?”在言語的刺激下,二人扭成一團。旁邊的人趕緊將兩人分開,勸他們不要為一支煙而發那麼大火。被勸開的流浪漢嘴裏罵罵咧咧地向附近一條小路走去,他邊走邊喊:“臭警察,有本事來抓我啊!”失去理智的警察拔出槍,衝過去,憤怒地朝流浪漢連開幾槍……一個人死了,一個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煙,罪魁是失控的激動情緒。林肯說:“與其為爭路而被狗咬,不如將路讓給狗,即使將狗殺死,也不能治好受傷的傷口。”有人說,容易衝動的人往往不計後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衝動真是魔鬼的代名詞。患有這種病症的人,在與人相處時,往往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稍不滿意就對人動真格、發邪火,它與成熟往往是背道而馳的。一個成熟的人應是一個為人穩重、深思熟慮的人,在商場上、在政治鬥爭中、在生活的每個角落裏,他們也都不會為圖一時之快而不計後果、頭腦發熱、意氣用事導致滿盤皆輸。學會“冷”處理亞裏士多德有一句名言:“發脾氣是值得讚揚的,如果你能做到:在適當的場合,向正確的對象,在合適的時刻,使用恰當的方式,因為公正的理由而發脾氣。”而生活中的人們常常與此背道而馳,一碰到不順心的事,自己就像個火藥桶,一點就著。有一個小男孩,脾氣特別壞,動不動就會生氣,大聲地罵人,甚至用力地打人,要不然就會放聲大哭,仿佛要掀起屋頂蓋。每一次隻要他生氣了,大家就會躲得遠遠的,害怕被他的怒風掃到。

第189節:謬誤44由著性子來,才能活出自我

有一次,他跟弟弟鬧別扭,他的牛脾氣上來了,氣得臉紅脖子粗,兩手插腰,一邊跺腳一邊罵。這時候媽媽靜靜地走了過來,拿著一個鏡子放在他的前頭。他看到了自己,眉頭緊鎖,麵容皺皺的,恐怖而好笑,原來生氣時是這樣的醜啊。從此以後,每次他隻要生氣就會聯想到自己生氣的臉,想到自己如此難看,也就不再亂使性子了。多數人生氣時都會把生氣的表情寫在臉上,這樣隻會讓大家都覺得你是一個脾氣壞的人,而且不好相處,所以人人都會對你避而遠之。生氣是短暫的發瘋,生氣更是一把銳利的刀,隨時會切掉緣分。當一個人情緒失控,是因為生氣這個病毒正在擴大它的範圍,要想除掉這個病毒,就不要一直在想著別人的過錯,也要想想自己的過錯,也許這個病毒就不會感染到你了。有個研究生畢業後回學校探望導師。正趕上另一名學生有急事要請教導師,那位同學很激動。原來其他實驗室的另一名研究生出言不遜,當眾諷刺他的理論過時、見解平庸,令他大為惱火。他不知道是該直接找那個學生論個明白,還是應該找對方的教授評理。他這次來,就是要征求導師的意見。“年輕人,”導師慢條斯理地說,“有時候,別人的言行是很難理解的。如果你不介意,讓我給你一個小建議。批評和侮辱,跟泥巴沒什麼兩樣。你看,我大衣上的泥點,就是今早過馬路時濺上的。如果我當時立即去抹,一定會搞得一團糟。所以我把大衣掛到一邊,專心幹別的事,等泥巴晾幹了再去處理它,就非常容易了。瞧,輕輕撣幾下就沒事了。”老教授的處世智慧令人歎服。那個聰明的學生也頓時醒悟,連連道謝。導師最後說:“我年輕時不善於控製情緒,深受其害。慢慢地我發現,最好的辦法是先把讓我惱火的事擱在一邊,晾一會兒。等我冷靜下來後,再去對付它們。如果你現在就去質問他,你會更生氣,矛盾會更嚴重。我建議你等情緒的水分都蒸發掉了,再來想這件事。到那時,如果你還打算討伐他,請再來找我。不過晾幹水分後,你也許會發現那泥點也淡得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