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買他自己的東西,無論小孩多麼喜歡的東西,隻要大人認為難看就不可以買;去公園,也要去大人指定的公園;再大一些,上興趣班,也是在大人的興趣範圍內做選擇;上學了,孩子必須按照大人的意願支配自己的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我們都在“以己度人”,或者憑自己的想象一廂情願地代替孩子做事。很多人將自己沒能實現的理想,就寄望於下一代;自己童年存在的某種缺陷,希望能夠在孩子身上補償。我們把自己認為好的,應該做的都強給了孩子。把我們的想法強加於孩子,以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判斷事物,按自己的想法去估計別人。正如吃飯時喜歡給別人夾菜的人,夾到別人碗裏的有時隻是自己喜歡吃的菜。人們把自以為正確的、有益的、快樂的東西給了孩子,可是卻沒有發現,這些所謂正確、有益、快樂隻不過是你自己的觀點。人們似乎認為,以己不欲施於人是明顯的惡,出發點就是害人;以己所欲施於人的動機卻是好的,是為了助人、救人、造福於人。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對老夫妻,相依為命,恩愛的生活了幾十年。吃飯時,老頭兒總將魚頭夾給老太太,老太太總將魚尾夾給老頭兒。其實老頭喜歡吃魚頭,老太太喜歡吃魚尾。他們就這樣做了幾十年,把各自喜愛的東西給了對方。直到有一天各自說出自己的愛好時,才知道美好的心意變成了終生的錯誤。因為他們已經不能吃魚了。像這樣甜蜜的“己所欲”,也最好“勿施於人”。
第193節:謬誤45用自己的標準衡量和要求別人
在生活中還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人自己喜歡從事某種工作,總是希望他的親友也從事這種同樣的工作,因為他認為自己所做的是一件愉快的事。殊不知,對他的親友來說,可能是一件不感興趣甚至是痛苦的事。比如抽煙喝酒打牌,是你所喜歡的“己所欲”,要“施於人”,你隨處一支煙,快活如神仙,不僅影響自己的建康,也影響別人的建康。你喝酒半斤八兩不醉,打牌三天兩夜不累,要別人陪你,別人可要受罪。這樣的“己所欲”,當然要“勿施於人”。要做到己所欲,亦勿施於人,很難嗎?其實不難,隻要你不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用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別人,就能做到不施於人了。有一位作家,當年曾被他的父親逼著學中醫。因為他的父親在當地,算是一位小有名氣的中醫,很受人們尊敬,所以他也希望他的兒子作一名中醫,希望他的兒子比他做得更出色。可是他的兒子對中醫毫無興趣,因此他在父親的眼中成了一個典型的逆子。這個兒子其實有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那就是造型設計,父母就不明白了,那種東西能比得上醫生的職業高尚,比的上醫生的收入高嗎。後來兒子隻好搬出去住,去實現自己的理想。父親連見兒子一麵都難了,父親是怎麼也想不明白,自己的好心怎麼就成了驢肝肺。父親的意願是好的,隻是他不明白,他喜歡的兒子卻不一定也會喜歡。他錯就錯在,拿自己的喜好去衡量兒子的喜好,拿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兒子。你說他有大錯嗎?也沒有。但是卻弄得自己和兒子都不開心。幸福也好,成就感也好,都是自己的感受,但是卻未必是眾人的感覺。每個人的
第197節:謬誤46為人刻薄,難以寬容他人
寬恕別人對我們來說並不困難,卻也不容易。關鍵的是,你的心態如何。當一個人選擇了仇恨,那麼他將在黑暗中度過餘生;而一個人選擇了寬恕的話,那麼他能將陽光灑向大地。古語常說:“知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