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的今天成為了遙遠的回憶。我不知該為自己悲哀還是慶幸。我想說服自己,那是青春虛幻症的典型代表,對於自己無法擁有的品質,具有無限的憧憬,或者更直接地說,那叫幼稚;但我同時又無法避免地責備自己,我已經失去了追求更高峰的生活品質的願望,我越來越容易對生活表現得滿足,我的精神正在變得平庸,隻有平庸的人才容易滿足現狀……或許這種內心的爭執,意味著我依然在成長,依然厭倦著。

燕園的記憶 水樣的春愁

鬱達夫在他13歲那年,考取了杭州的學堂,因此他要離開小鎮那個剛剛開始熟悉的漂亮姑娘了。多情甚至濫情的鬱達夫經曆了沉淪的青年之後,開始了對於少年的回憶。《水樣的春愁》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動人的文字之一,那種單純而潔淨的少年情懷,攙雜了明顯的羞澀和恰到好處的憂傷。

比起少年維特的矯情,這個東方少年更舒暢地進入了我的心靈。閱讀這篇文字時,我14歲,似乎也正處於類似的情感中。我找來杭州的地圖,我看著那條彎曲的富春江如何蜿蜒地流過那個叫富陽的小城。我拚命地將自己的身份轉化成那個羞澀的13歲少年,在北京凜冽並攙雜著大量黃沙的春風裏,我幻想著自己流淌在緩慢的富春江水裏,也幻想著那個趙姓的姑娘。不知為什麼,我還固執地認為,那個女孩臉上一定點綴著淺淺的雀斑。盡管整篇文章的敘述是那麼緩慢,它在結尾處還是給了我一個極大的刺激。

在臨走前的晚上,喝了少量酒的鬱達夫走進了姑娘的家,正好家裏沒人。蠟燭在這時滅了,隻有月光溜進了屋內。少年趁著酒神對於他的挑逗,大膽地握住了姑娘纖弱的手。經過猶豫或者說象征性的拒絕後,少女的手安靜地躺在少年的手中。

這兩隻手的糾纏,也糾纏了我的心。這個簡單的動作,蘊涵了怎樣的驚心動魄。在三個少年人心中同樣激起了一場巨大風暴。兩個當事人被一種極度的喜悅與刺激所左右著,而作為閱讀者的我,似乎同樣參與了這場重大的陰謀,當然,在閱讀的緊張之時,我還感到了一種莫大的失落感——為什麼我不是那個少年。

在很長時間裏,我陷入了水樣的春愁。我被一種緊張與憂傷包圍著。我時刻在期待著,出現那隻讓我盈握的小手,在偶爾晴朗的月空下,想像著那個細微卻驚險的動作。今天看來,這個動作已經對我的成長產生了曆史性的影響。我的整個成長被蒙上了現實的羞澀與內心世界渴望激情的雙重幕布。

距離鬱達夫的春愁將近一個世紀了。那種純淨的情感,被今天的現實映襯得更加可貴。這是一個少年們拒絕含蓄的時代,同樣十三四歲的孩子們早已不滿足僅僅是拉一下手,更不會理解那個簡單的動作蘊涵著怎樣地驚險與快樂。當然,我並沒有責怪他們的意思。我隻是無限地懷念那憂傷與羞澀,它是我們心靈依舊敏[gǎn]而非麻木的標誌。

燕園的記憶 電子時代的閱讀

你們還會讀書嗎這是上一代對我們的憂慮。比起印刷媒體,我們讀的更多的是電視與計算機的顯示屏。我們閱讀的更多的是圖像,而不是文字。我們中的大多數對於所謂泛著油墨香的書籍不感興趣,甚至覺得那有點髒。梭羅希望我們把清晨的時光獻給《伊利亞特》,獻給《聖經》。可是每天早晨,我們在努力睜開雙眼之後,是打開電腦,去“新浪網”上看一看今天的新聞。這純粹是浪費時間,這些信息會伴隨著早餐的結束而被消化掉。但是,我們似乎又不能放棄這種徒勞的努力,因為閱讀新聞似乎已經成為我們確立自己存在這個時代的重要方式,我們怕睜眼醒來突然已被這個發瘋了前進的世界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