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節(1 / 3)

有發起善心?資糧道有沒有充沛?

學大乘道要注意,這是講菩薩道的四加行道——暖、頂、忍、世第一法,同打坐功夫配合的。

現觀莊嚴論略釋卷三,圓滿一切相現觀品第五之二:

“大乘加行道根本智,於所緣境破除實執,名於勝義不住色等。於能緣心破實執,名於色等勝義不加行而於真實義加行,色等實空之真如甚深,諸道之法性難測度,諸行相之法性無量。通達此五之加行是就加行自體而分。”

學大乘道的四加行,功夫與見地配合起來更難。彌勒菩薩怎麼說呢?大乘道的根本智——明心見性,見到空性是根本智。小乘的根本智偏空,中乘道的根本智偏空起一點幻有,大乘的根本智即空即有。所以心經上的四句話:色即是空——小乘羅漢法門,空即是色——緣覺法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菩薩法門,所以修持做功夫的程度不同,所達的程序就不同。因時間來不及詳講,隻能大概提一下。

現在要講大乘道的根本智。於所緣境破除實執,我們這個物質世界就是我們所緣的境界。乃至你打起坐來,觀想有菩薩出現,或光明出現,乃至身上三脈七輪通了,都是所緣境。要破除實執,不住色法的境界,離開物理的世界,乃至於心理的境界,要空掉一切。

這段中間一句要注意:色等實空之真如甚深。諸道之法性難測度,諸行相之法性無量。

色法就是地水火風,包括物理世界的一切。物理世界本來是空的,但它是即空即有。所以色等實空之真如本體,與心物一元這個本體的道理,是非常深的。你證到空性,悟了道,不一定能夠轉這個“物”啊!所以心能轉物,談起來容易,功夫真正證到,是很難的。所謂諸道之法性難測度,是說一切法的自性本體,是不可思議的,無法用思想來揣度的。

諸行相之法性無量,注意,一切菩薩行,心裏頭所起的慈悲喜舍的行相法性無量無邊,有各種法門。孔孟之道也是如此,都是叫你對人起恭敬心,所以對於任何人不要輕易下斷語。很多高深的菩薩化身,他有“秘密行”,外表看起來是這樣,他內心不是這樣,你搞不清楚,隨便下斷語,早就犯下口過,那個口過犯得很重啊!有時候招來地獄果報,你不要以為自己看清楚了,看清楚,談何容易!任何一點小過都是有因果的。

通達此五之加行是就加行自體而分。

通達上麵這五種加行,還是依加行做功夫本體來分別的。

又資糧道鈍根菩薩智,於真空性多起驚恐。

有些人天天想打坐求空,功夫到了,真的空境界來時,反而害怕了,這就是鈍根菩薩,也是因位上的菩薩,還沒有證到果位。我們沒有真正修行經驗的人不知道,有人用功真正達到空的境界,真會害怕。武俠小說中所謂的走火入魔,就是鈍根菩薩。

由是初業菩薩之加行故,須大劬勞,要經長時乃能成佛,名劬勞長久之加行。

這一類鈍根的菩薩,隻好不走頓悟的路子,一定要走漸修的路子,慢慢來,一下給他來個空,他會害怕,如果福德資糧又不夠,有時候就發瘋了。一發瘋了以後,馬上就走入阿修羅道、鬼道裏去了。將來諸位在座的菩薩接引人時,雖有本事使人證入空性,但都不能隨便做。接引人是很難的,你要觀察他的福德資糧,前生業報功德,想辦法使他妄念澄清一下就行了。如果很快讓他見空性,馬上出問題。等於窮小子不能一下使他發財,一有了錢,他的煩惱、痛苦就來了一樣。所以接引人要觀察根器。這種初級的菩薩,需要比較長時間的努力才能成就,這種菩薩的加行,就叫劬勞長久之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