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節(2 / 3)

大乘加行道暖位,由於空性成就無畏,名得授記之加行。

到了大菩薩的暖位,什麼氣脈、明點,這些都不必談了,因為這些隻是達到暖位的初步而已,真到了暖位,這些已經不在話下了。菩薩道的暖位,已經超越了這些。這個時候,由於證到空性成就,得無畏智。所以這種地步的加行,就叫授記之加行。

大乘加行道頂位,勝出於暖,聽聞受持般若等,故名不退轉加行。

由於般若證空性,般若包括五個範圍,第一個“實相般若”,實相就是本體、真如、見道。第二個“境界般若”,般若有般若的境界,得了般若智的人,悟了道能夠通達一切境界。第三個“文字般若”,文字自然通達,高明了。第四個“眷屬般若”,真正大智慧成就的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善行都會起來。第五個“方便般若”,一切教化的方法都懂了,而且自利利他,都有他的方便,這就叫作般若。心經與金剛經的重點,是講實相般若,彌勒菩薩說的道相智及根本智,都包括在實相般若中。

大乘菩薩的頂位,超過了暖位,已經得般若成就,所以叫不退轉加行。

大乘加行道忍位,由遠離二乘作意等障礙法,故名出離加行。

大乘道到了忍位,已經跳過了小乘聲聞緣覺境界,所以這個階段的加行,叫出離加行。

“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為見道正因常修法,故名無間加行。”

大乘道的世第一法,為真正成佛的見道正因。常常修這個法,所以叫無間加行。不斷地努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超過了不退轉地。

大乘見道,是大乘道無漏法所依,故名近大菩薩提加行。從二地至七地智,速能成辦法身果,故名速疾證大菩提加行。第八地智,是普於三種種性轉法輪之淨地智,故名利他加行。

八地菩薩以前,所有的見地,修證,還隻是自利。八地以後,才能包括利他之行,還沒有到成佛之果。如此等等,彌勒菩薩把修行的次序功夫,統統告訴我們了。自己要多作研究。

修定的時候,楞嚴經中談到五十種魔的境界。現觀莊嚴論中告訴我們,有四十六種魔境界。

當知諸過失,有四十六種。

若於加行生住圓滿隨一留難之魔事,是加行過失相界。從未入道乃至七地,修加行之過失有四十六種魔事,依自違緣有二十種。

修行有時會碰到障礙,這些障礙就叫魔境界。比如你打坐坐得好,突然家裏有事,或者感冒生病了,障礙多得很。不修行的時候,什麼事都沒有,越修行,事情越多。因為福德資糧不圓滿,所以障礙重重。在四十六種魔境界中,其中有二十種是依自違緣而來,要特別注意檢點。

所以佛法是要我們隨時檢查自己,隨時提高自己的警覺,差一點都不行。所謂正與邪,佛與魔,有時候連一線都不隔。彌勒菩薩在這裏,分析得清清楚楚。

這四十六種魔道的境界,主要是就見解而言,並不是像一般所講的有個魔,或有個鬼的那種魔的觀念。

由於色等轉,盡疑惑無暇,自安住善法,亦令他安住。

這一句偈子非常重要。學佛的人有一個重大的測驗,就是我們這個色身轉了多少,自己有數。如果色身的業力還在粗重的範圍,輕安沒有發起,縱然你的境界再好、見地再高,你的什麼無念清淨啦,見到空啦,都是假的,靠不住。而且大家的功夫多半是瞎貓撞到死老鼠,如隔日發寒熱病一樣。今天發寒,明天發熱;今天好一點,明天又掉了;過兩天又撿一點回來,忽然又不對了。像打擺子一樣,一陣冷一陣熱。都靠不住,因為色身的業力沒有轉。但是,由於色身轉化的原故,沒有了疑惑,這個時候,安住善法,才得自利利他,才足以為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