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節(1 / 3)

查資料,尚未檢查完全,幾乎每部分資料都很重要。因時間不夠,沒法詳細地講,當然主要的是三個綱要:見地、修證與行願。

見地介紹了一點點,修證功用也介紹了一部分,行願根本還沒有談,現在暫時把行願擺著。

大家如果能把這些參考書做一番研究,則這一生用來修持做功夫都夠了,也可以說成佛有餘。再不然縮小範圍,隻看這一次發的講義資料,雖然零星片斷,但也夠用了。

首先我們提出來,見地方麵是非常重要的。

世界上的人學佛也好,學道也好,不管顯教、密教,乃至瑜珈術等等各種各樣,不下千百萬億之多。不過,目的是共同的,都想求個人的超越現實,跳出這個現實的世界,找一個形而上,超出物質世界的歸屬及成就。因此而產生了許多的方法,許多的理論。不管這些方法,這些理論,到底哪個高?哪個低?哪個正?哪個邪?我們必須先了解一個原則,那就是這些方法,這些修證功夫,最重要的是在見地,見地就是智慧的成就。

拿現代的文化來講,學科學的人,就是先要把學術與理論搞清楚,學術與理論一偏差,下麵的研究就差了。

見地是中國的佛學觀念,尤其是禪宗提出來一個具體名稱“具見”,就是具備見解。一個人具見要高,不隻學佛修道,世法也是一樣。我們做事業首先要有遠大的眼光和見解,見解不高,什麼都低了。從修證功夫著手是不會高的,見地很重要。

在儒家中國傳統文化,見地叫做“器識”,士君子重器識,沒有器識就是沒有見地,不論你怎麼努力,如果沒有見地,成就都不會高,學佛更是如此。

世界上的人都很滑稽,大家都想學一種方法,求一種超現實的成就,而結果呢?如仔細研究我們人類的心理,發覺人們都不肯去參研見地。換句話說,喜歡東拜個老師,西拜個老師;喜歡求秘訣,求功夫,好像得了一個秘訣,馬上就可以跳出去了似的。沒有這回事的,絕對不可能。尤其是學佛,是學大般若、大智慧的成就,並不是學技術。做功夫百千萬種花樣,就算有一點效果,可也不能超越。事實上,很多人學這一套,確是反其道而求。這時我們在快要作結論以前,提出來關於見地的重要。

關於見地方麵,可參考所發的講義——華嚴經的合論。為什麼講華嚴經采用李長者的合論?以華嚴經來講,有關它本宗的見地、修證、行願共有四個著作:華嚴經、唐代清涼國師華嚴疏鈔,以及後世佛果禪師華嚴經五十三參讚詞,加上華嚴經的合論,這是華嚴宗四部最偉大的著作。

李長者,法名李通玄,本名不知,可能是晚唐時代某一位皇帝的世子,把本名去掉不講。他在極富貴的家庭裏,受極高的教育,然後決心去修道。到了深山,有一隻老虎出來,要是我們早就嚇死了,他卻不怕,對老虎說:你來接我是不是?如果是,就趴下來給我騎。老虎果真乖乖地趴下來讓他騎上去,然後把他背到深山一個洞裏,他就在這個洞裏住了下來寫合論。到了晚上,天女送食,給他點上燈,他晝夜就寫這部書。他把書寫好之後,天女的任務也完了,也不來了,他也下山去了,這就是華嚴經合論的來源。

此後,各宗各派各種見地上的理論,都引用了合論的話。除了以華嚴經為主外,他也介紹了大般若經、法華經、維摩經、楞伽經、涅槃經以及小乘的戒律等等,每一本經的要點,他都整個作了一個批判。過去的中國佛學名詞叫“分科判教”,他對佛學整個係統,作了一個批判。